第265章 李儒(2 / 5)

加入书签

>

董卓闻讯后,率大军星夜兼程赶往洛阳,恰逢洛阳城内大乱,宦官被袁绍、袁术等士族子弟屠戮殆尽,皇权陷入真空。

这一历史机遇,让董卓与李儒的组合得以登上权力舞台的中心。

董卓入京之初,兵力不过三千,面对洛阳城内盘根错节的势力(如袁绍、袁术等士族武装,以及丁原统领的并州军),并无绝对优势。

如何在短时间内掌控朝政?这成为李儒辅佐董卓的第一个难题。

李儒给出的答案是:以暴力打破平衡,用“废立皇帝”的方式,彻底重构权力合法性。

废立皇帝是动摇国本的大事,必须师出有名。

李儒首先从“天命”入手,散布“少帝昏弱,不堪为君”的舆论。

据《三国志·董卓传》记载,董卓入京后,曾以“显阳苑阅兵”为名,召集百官,故意让士兵在宴席上“拔剑斩一人”,威慑众人。

席间,李儒“从容”进言:“少帝即位以来,灾异屡现,黄巾作乱,皆因君德不修。陈留王刘协,聪慧仁厚,有圣主之相,宜承大统,以安社稷。”

这番话看似引经据典,实则是为董卓废立找借口——将王朝的衰败归咎于皇帝“德不配位”,为新的权力秩序铺路。

为了强化“天命转移”的可信度,李儒还利用了当时的谶纬之学。

东汉时期,谶纬(预言吉凶的隐语)盛行,被视为“天命”的体现。

李儒暗中指使术士散布“代汉者,当涂高”“汉室气数已尽,董氏将兴”等谶语,将董卓包装成“应天承运”的新主。

这种舆论造势,虽荒诞不经,却在迷信盛行的时代起到了一定作用,让部分观望者产生了“董卓或为天命所归”的错觉。

舆论铺垫之后,便是雷霆手段。

公元189年九月,董卓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正式提出废立之事。

袁绍当场反对:“汉家君天下四百余年,恩泽深渥,兆民戴之。今上富于春秋,未有不善,公欲废嫡立庶,非反而何?”

董卓怒叱:“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

李儒见状,立刻上前厉声呵斥袁绍:“袁本初何敢逆天命!昔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皆为安社稷,定国家。今太师之举,正合古义,公若不从,必为乱臣贼子!”

一番话既搬出古代贤相的典故,又以“乱臣贼子”相威胁,瞬间压制了反对声音。

袁绍愤而离京,成为关东诸侯讨董的旗帜,但李儒的目的已然达到——通过袁绍的“叛逆”,反衬董卓废立的“正当性”。

随后,李儒亲自操办废立仪式:他逼迫何太后下诏废少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并宣读“策文”:“孝灵皇帝不究高宗眉寿之祚,早弃臣子。皇帝承绍,海内侧望,而帝天姿轻佻,威仪不恪,在丧慢惰,衰如故焉;凶德既彰,淫秽发闻,损辱神器,忝污宗庙。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而乃有阙,罪之大者。陈留王协,圣德伟茂,规矩邈然,丰下兑上,有尧图之表;居丧哀戚,言不及邪,岐嶷之性,有周成之懿。宜承皇业,为万世统。”

这篇策文字字诛心,将少帝与何太后批得体无完肤,为废立披上了“顺天应人”的外衣。

废立之后,李儒深知“斩草需除根”。

弘农王刘辩虽被废黜,但作为曾经的皇帝,仍是反对者可以利用的旗帜。

为绝后患,李儒主动请缨,亲自前往弘农王府,赐鸩酒弑君。

据《后汉书·皇后纪》记载,李儒带着毒酒见到弘农王,假意说:“服此药,可以辟邪。”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