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陈宫(3 / 4)

加入书签

步骑出屯于外,我率余众守城。曹操攻公,我引兵击其背;曹操攻城,公则救之。不出旬日,操军粮尽,可破也。”

这一“犄角之势”的战术,堪称破解曹操围城的良策,足见陈宫的军事才能。

然而,吕布的无能与猜忌,让陈宫的智谋难以施展。

吕布妇人之仁,听信妻子严氏的劝阻,放弃了陈宫的计策,错失了突围的良机。

不仅如此,吕布麾下将领郝萌曾发动叛乱,虽被平定,但吕布却因此对陈宫产生了怀疑——只因郝萌的部将曹性指认陈宫与叛乱有关。

尽管陈宫当时面红耳赤,吕布也因“惜其才”未加追究,但两人之间的信任裂痕已无法弥补。

即便如此,陈宫始终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背弃吕布。

在吕布集团内部矛盾重重、人心涣散的情况下,他依然坚守岗位,试图力挽狂澜。

这并非愚忠,而是源于他对“道义”的坚守——既然选择了辅佐吕布,便要做到尽职尽责,哪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他的忠诚,不是对某个人的依附,而是对自己选择的道义责任的承担。

建安三年十二月,下邳城在曹操大军的猛攻下水尽粮绝,吕布麾下将领侯成、宋宪、魏续等人反叛,将吕布、陈宫等人擒获,献于曹操。

这场持续数月的围城战,最终以吕布集团的覆灭告终。

当陈宫被押至曹操面前时,两人再次相遇,只是身份已然不同。

曹操见到这位昔日的旧友与谋士,心中百感交集,试图以旧情劝降:“公台,你往日对我说的话,今日为何不践行?”陈宫从容应答:“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

曹操又问:“卿如是,奈卿老母何?”

这是直击人心的质问,以孝道相逼,试图让陈宫屈服。

陈宫却神色坦然:“吾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之存否,在明公也,不在宫也。”

他将母亲的安危托付于曹操的“仁德”,实则是以道义反将曹操一军——若曹操真如他所宣称的那样“以孝治天下”,便不会加害其母。

曹操再问:“若卿妻子何?”

陈宫答道:“吾闻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妻子之存否,亦在明公也,不在宫也。”

句句掷地有声,始终以道义为盾,不卑不亢。

他知道,自己的生死早已注定,但他要用最后的言行,扞卫自己一生坚守的道义准则。

最终,陈宫仰天长叹:“请出就戮,以明军法。”

他从容赴死,没有丝毫畏惧与留恋。

曹操望着陈宫决绝的背影,不禁落泪,随后下令“厚葬之”,并善待其老母妻儿,或许是出于对这位旧友的愧疚,或许是被其刚烈的气节所打动。

陈宫之死,是一场道义的悲剧。

他一生追求“忠义”与“仁政”,却在乱世中屡屡碰壁;他试图以自己的力量匡扶正义,却最终沦为阶下囚;他坚守原则,却不得不付出生命的代价。

但他的死,并非毫无意义——他用生命诠释了何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那个道德沦丧的时代,留下了一抹悲壮的亮色。

陈宫的一生,在三国乱世中或许算不上“成功”——他没有辅佐明主成就霸业,没有留下彪炳史册的功绩,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结局。

但他的形象,却在后世的史书中不断被重塑与铭记,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在《三国志》中,陈寿评价他“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虽未直接褒奖,却也点出了其刚烈的品格。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更是将陈宫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