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公孙瓒(2 / 4)

加入书签

孙瓒曾一度合作。

刘虞试图拥立刘虞为帝(以对抗被董卓控制的汉献帝),虽遭刘虞拒绝,却可见两人当时仍保持着政治默契。

但随着局势变化,治理理念的分歧逐渐演变为权力之争。

刘虞的怀柔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缓解了民族矛盾,史载“虞到蓟,罢省屯兵,务广恩信。

遣使告峭王等以朝恩宽弘,开许善路。

又设赏购举、纯。诸胡闻虞至,皆喜悦,弃瓒降虞”。

这种以安抚为主的策略,与公孙瓒“岁岁出兵,抄掠胡寇”的主张形成尖锐对立。

公孙瓒曾私下抱怨:“虞数欲以恩信招诱鲜卑,鲜卑贪而无信,必不效顺,若不击之,后必为患。”

矛盾的激化始于军需控制权的争夺。

公孙瓒常年征战,消耗了大量粮草,刘虞作为幽州牧,负责统筹全郡物资,他认为公孙瓒的战争过于频繁,便削减其军需供应。

公孙瓒则针锋相对,纵容部下掠夺百姓,甚至抢夺刘虞为安抚胡族准备的物资。

据《三国志》记载,公孙瓒的部下“抄掠百姓,虞不能制”,两人的关系从合作走向彻底破裂。

初平四年(193年),刘虞决定讨伐公孙瓒,他集结十万大军,却下令“无伤余人,杀一伯珪而已”,这种妇人之仁注定了其失败的结局。

公孙瓒抓住刘虞用兵保守的弱点,精选数百精锐,趁夜突袭刘虞大营。

刘虞的军队虽多,却缺乏实战经验,瞬间溃散。

公孙瓒率军追击,最终在居庸城俘获刘虞及其家人。

为了彻底清除障碍,公孙瓒给刘虞罗织了“与袁绍合谋称帝”的罪名,在蓟城闹市将其处死。

临刑前,公孙瓒特意邀请了许多胡族首领前来观刑,以此彰显自己对幽州的绝对掌控。

处死刘虞后,公孙瓒接管了幽州的全部权力,迎来了人生的巅峰时刻——他控制着包括涿郡、渔阳、右北平在内的广袤土地,麾下兵马数十万,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之一。

控制幽州后,公孙瓒将目光投向了中原。

当时袁绍占据冀州,成为他南下扩张的主要障碍。

两人的矛盾由来已久:公孙瓒之弟公孙越在协助袁术对抗袁绍时中箭身亡,公孙瓒以此为借口,发布《讨袁绍檄文》,列举袁绍“矫命诏恩”“割剥富室”等十大罪状,正式开启了冀幽之战。

初平三年(192年),公孙瓒亲率三万大军南下,在界桥(今河北威县东)与袁绍军队展开决战。

这是一场决定北方霸权归属的关键战役,也是公孙瓒军事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开战前,公孙瓒军势浩大,他将军队分为三部分:左翼、右翼各五千骑兵,中军为一万步兵列成方阵,而“白马义从”作为核心精锐,部署在中军前方。

这种阵型意在发挥骑兵的冲击力,重现当年横扫塞外的辉煌。

袁绍则派遣麴义率领八百“先登死士”为先锋,配备强弩千张,自己亲率大军在后。

麴义曾长期在凉州与羌人作战,熟悉对付骑兵的战术。

他命令士兵伏于盾牌之下,待公孙瓒的骑兵冲到数十步之内时,突然起身发射强弩。

战斗的进程完全超出了公孙瓒的预料。

“白马义从”虽然勇猛,但在密集的弩箭射击下纷纷落马,阵型瞬间崩溃。

麴义率军趁势反击,斩杀公孙瓒麾下大将严纲,一路追击至界桥。

公孙瓒的中军方阵也被击溃,三万大军全线败退。

界桥之战的失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摧毁了公孙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