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貂蝉(5 / 6)

加入书签

惹得百姓怨声载道。

王允又刚愎自用,不肯赦免董卓的旧部,导致李傕、郭汜等人反扑,洛阳再次陷入战火。

吕布抵挡不住,带着残兵逃出洛阳,开始了四处漂泊的日子。

他后来去了徐州,被刘备收留,却又趁刘备外出时夺了徐州。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率军围攻下邳,吕布被困了三个月,手下的将领纷纷叛变。

城破那天,他被捆着押到曹操面前,还想求饶,却被刘备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点醒,最终被缢死在白门楼。

史书记载,吕布死后,“妻女不知所踪”。

有人说,那“妻女”里,就有貂蝉。或许她跟着吕布颠沛流离了六年,看他从意气风发的将军,变成众叛亲离的败将;或许她在城破时,抱着那半块玉佩,在战火中闭上了眼睛。

正史里,关于貂蝉的记载,几乎是一片空白。

《后汉书》《三国志》只提到吕布与董卓的婢女私通,导致二人反目,却没说那婢女叫什么,更没提“连环计”。

直到元代的《三国志平话》,才出现了“貂蝉”这个名字,说她是“本姓任,小字红昌”。

而让她名扬天下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历史记住了帝王将相的功过,却常常忘了那些在乱世中挣扎的普通人。

貂蝉或许从未存在过,或许她的故事被后人添了太多想象,但人们愿意相信她的存在——相信在那个男人厮杀的年代,曾有一个女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历史的缝隙里,劈开了一道光。

唐代诗人李贺写过一首《吕将军歌》:“吕将军,骑赤兔。独携大胆出秦门,金粟堆边哭陵树。”

诗里没提貂蝉,可后人总爱在这句诗旁批注:“彼时凤仪亭畔月,应照红妆泪未干。”

或许在文人心中,那个在吕布的勇武与董卓的暴虐之间周旋的女子,早已成了乱世里最鲜活的注脚。

宋代时,洛阳城里还有座“貂蝉祠”,据说是当年王允的旧部为纪念她所建。

祠里没有神像,只挂着一幅画:洛水之畔,一个女子背对着观者,手里握着半块玉佩,水面上倒映着她模糊的面容,像隔着一层永远也拨不开的雾。

每逢清明,总有人来烧香,有白发老者,也有垂髫小儿——老者或许记得父辈讲的连环计,小儿则是听着“闭月”的传说来的。

元代杂剧中,关于貂蝉的戏码格外多。

《锦云堂暗定连环计》里,她唱:“我则待显奇功,立大节,灭尽那董卓党,扫除那吕氏邪。”

字里行间全是豪情;《夺戟》一折中,她与吕布在凤仪亭重逢,唱“则为你如花貌,引的我心暗焦,害得我意无聊”,又满是小儿女情态。

戏文里的她,既是救国的义女,也是痴情的女子,像一块多棱镜,每个角度都闪着不同的光。

到了明清,说书人在茶馆里讲《三国》,只要说到貂蝉,座儿们总会格外安静。

说到她许给吕布时,有人叹气;说到她入相府时,有人攥拳;说到凤仪亭畔董卓掷戟,满场都会发出低低的惊呼;可说到她最终的结局,说书人往往会顿住,端起茶碗抿一口,慢悠悠地说:“后来啊……后来就没人见过她了。”

没人见过,或许才是最好的结局。

她不必像西施那样,功成后随范蠡泛舟五湖,也不必像王昭君那样,在塞北大漠里终老。

她就像一阵风,吹乱了董卓的朝服,吹折了吕布的画戟,然后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历史的褶皱里,只留下一个名字,供后人揣度。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