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陈到(2 / 3)
附一计:「可令降卒传『马超来援』,动摇军心。」
当马超的旗号出现在城北时,成都百姓以为「西州铁骑」归附刘备,刘璋登城望见白毦兵已在西门城头竖起「刘」字大旗——那是陈到率二十死士乘乱夺下的城门。
开城那日,陈到按剑立在刘备身侧,看着刘璋舆榇出降,忽然想起七年前在汝南募兵时,那个跟着他爬树摘桑葚的小卒,此刻正举着白毦在城头巡弋。
章武元年,刘备称帝后执意东征,陈到被任命为护军,统领白毦兵为先锋。
他在江边校场训练水军时,望着顺流而下的战船,心中满是不安——白毦兵擅长陆战,水战却是短板,而东吴的楼船士皆习水战多年。
深夜,他叩开诸葛亮的府门,捧出《水战备要》:「水军需练『接舷战』,以白毦兵之悍勇,可短兵破敌。」诸葛亮抚着竹简叹道:「叔至知兵,然主上愤于关羽之失,恐难听谏。」
果不其然,刘备屯兵猇亭时,拒绝了陈到「驻军高处,分兵守粮道」的建议。
陈到只能暗自部署:让白毦兵在营寨后方挖掘壕沟,囤积滚木礌石,又令副将率三百人埋伏在马鞍山,以防万一。
他不知道,这些未被采纳的「冗余准备」,后来成了蜀汉最后的救命稻草。
章武二年闰六月,陆逊的火攻让七百里连营化作炼狱。
陈到看见东南方的火光时,正带着白毦兵巡逻,他立刻命人敲响铜钲,高喊「护主往西!」——早在扎营时,他便在西侧留了一条仅容百人通过的秘道。
当刘备在乱军中被吴兵追杀,陈到率白毦兵组成人墙,刀刃卷了就用拳头砸,箭矢没了就抱住敌兵跳崖,鲜血顺着毦饰滴在刘备脚下,染透了这位老主公的袍角。
退至马鞍山时,白毦兵仅剩四百人,陈到让刘备率亲随先走,自己带着残兵据守山口。
吴将潘璋率军冲了三次,都被滚木礌石击退,暮色中,他望着满山白毦翻飞,忽然想起年轻时在汝南的麦田,那时他以为追随明主是为了建功立业,此刻才明白,所谓「忠勇」,不过是用血肉之躯,为心中的信念筑起最后一道墙。
当诸葛亮率援军赶到时,陈到靠在断墙上,手里还攥着半面残破的白毦旗,旗上的「刘」字被血浸成深紫。
他望着诸葛亮,想笑却咳出鲜血:「丞相……白毦兵,没给主公丢脸。」
建兴四年,诸葛亮北伐前夕,调李严赴江州,命陈到接任永安都督,镇守蜀汉东大门。
此时的永安,经夷陵之战后只剩数千残兵,城墙开裂,粮草不足。
陈到到任次日,便脱下官服,换上士卒的麻衣,带着工匠丈量城墙——他发现临江的女墙矮了三尺,立刻下令征调民夫,用青石加固,又在江面上布下铁索,打造「浮桥夜哨」的防御体系。
他深知东吴对永安虎视眈眈,于是创立「烽火接力制」:从永安到江州,每隔三十里设烽火台,以不同烟色传递敌情(黑烟为小股敌军,白烟为大军压境)。
又在周边山地训练「飞檐兵」,这些士兵皆善攀爬,能在悬崖间传递情报,甚至潜入东吴境内刺探军情。
十年间,永安城墙上的砖缝被他用石灰反复填补,护城河挖深了两丈,两岸种满蒺藜,连东吴的斥候都称:「永安有陈到在,如铁锁横江,不可犯。」
永安地处蜀吴边境,杂居着汉、蛮、越等族,常有部族为争夺盐铁起冲突。
陈到一改前任的高压政策,在城中设「互市坊」,允许各族用特产交换蜀锦、铁器,又亲自到蛮族山寨,以白毦兵的骑射表演震慑,再赠给酋长蜀地的茶种——他知道,比起刀兵,让百姓吃饱饭,才是最好的「防务」。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