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刘婵(2 / 3)
的政治生涯迎来了重大转折。
他果断停止北伐,将战略重心转向休养生息。
为了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他废除丞相制度,以费祎、蒋琬、董允分掌军政大权,形成相互制衡的政治格局。
在这一过程中,刘禅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手腕。
他巧妙地平衡各方势力,既充分发挥了费祎、蒋琬等人的才能,又确保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种权力分配方式,成功维持了蜀汉政权的稳定近三十年,期间蜀汉国内经济逐渐恢复,百姓生活也趋于安定。
景耀六年(263年),一场决定蜀汉命运的战争悄然降临。
司马昭调集大军,兵分五路伐蜀。
姜维率领蜀军主力在剑阁据守,凭借天险顽强抵抗,与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形成对峙之势。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邓艾竟率领一支奇兵,偷渡阴平,绕过剑阁天险,直插蜀汉腹地。
当邓艾的军队出现在江油时,蜀汉朝廷顿时陷入了一片恐慌。
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邓艾长驱直入,很快兵临绵竹。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领蜀军在绵竹拼死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诸葛瞻父子壮烈殉国。
绵竹失守后,成都门户大开,邓艾的军队如潮水般涌来。
此时的成都城内,兵力空虚,粮草不足,难以抵御如狼似虎的魏军。
面对危局,蜀汉朝廷内部分裂为两派:一派主张坚守成都,等待援军;另一派则力主投降。
光禄大夫谯周力主降魏,他在奏疏中向刘禅分析道:“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
这番承诺,或许给了刘禅最后一丝希望。
但更深层的原因,是蜀汉连年征战导致国力枯竭,经过多年的北伐与防御战争,国内经济早已不堪重负,百姓疲惫不堪,军队也因长期征战而士气低落。
在这种情况下,坚守成都无疑是一场胜算渺茫的豪赌,一旦城破,百姓必将遭受生灵涂炭。
经过一番痛苦的抉择,刘禅最终做出了投降的决定。
这个决定,不仅终结了蜀汉政权四十二年的统治,也让刘禅成为了千古争议的焦点。
有人指责他懦弱无能,不战而降,辜负了刘备、诸葛亮等先辈的心血;也有人认为他是为了保全百姓,避免无谓的牺牲,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投降后的刘禅被迁至洛阳,封为安乐公。
在洛阳,他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八年时光。
“乐不思蜀”的典故,更是将他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一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席间故意演奏蜀地乐曲,旁人皆感伤不已,唯有刘禅嬉笑自若。
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刘禅竟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
这番回答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暗藏生存智慧。
在司马昭严密的监视下,唯有表现出胸无大志、安于现状的愚钝模样,方能保全性命。
这种“大智若愚”的生存策略,让他得以在西晋王朝的阴影下平安度过余生。
泰始七年(271年),刘禅病逝,谥号“思公”。
这一谥号既暗含对故国的追忆,也折射出西晋王朝对这位末代君主的复杂态度。
传统史观中,刘禅常被贴上“昏庸无能”“扶不起的阿斗”的标签,但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他的一生,会发现事实远非如此简单。
刘禅在位四十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这本身就证明他具备一定的政治手腕和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