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商鞅(2 / 4)

加入书签

管公孙鞅才华横溢,却始终未得到魏惠王的重用。

公叔痤临终前,极力向魏惠王举荐公孙鞅,言辞恳切:“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可惜,魏惠王并未将公叔痤的话放在心上,公孙鞅在魏国的仕途就此陷入僵局。

就在公孙鞅郁郁不得志之时,西方的秦国传来一则震撼天下的消息——秦孝公颁布求贤令。

这份求贤令,言辞诚恳,向天下广纳能使秦国富强之人,承诺给予高官厚禄和广阔的施展空间。

公孙鞅被秦孝公求贤若渴的诚意深深打动,他意识到,自己一直在等待的机会或许已经来临。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西行入秦,踏上这片充满未知与希望的土地。

初入秦国,公孙鞅举目无亲。

为接近秦孝公,他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的引荐,终于获得面见机会。

第一次会面,公孙鞅满怀期待,大谈五帝之道,讲述上古圣君以仁德治天下的故事,试图以这套理想化的治国理念打动秦孝公。

然而,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对这些过于高远的方略兴致缺缺。

公孙鞅并未气馁,第二次见面时,他调整策略,讲起三王之道,阐述夏商周三代圣王如何通过礼义教化治理国家。

可秦孝公依旧反应冷淡,只是礼貌性地敷衍。

公孙鞅陷入沉思,他明白,秦孝公想要的是能迅速让秦国强大起来的实用之策。

终于,在第三次会面时,公孙鞅抛出霸道强国之术。

他详细阐述如何通过严明法律、奖励耕战和加强中央集权等措施,让秦国在短时间内实现富国强兵。

秦孝公听得入神,不知不觉间,膝盖向前挪动,两人一连交谈数日都毫无倦意。

秦孝公被公孙鞅的才华和独特见解所折服,认定他就是能帮助秦国实现崛起的人。

然而,确定秦孝公支持变法后,公孙鞅却面临秦国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朝堂之上,甘龙、杜挚等老臣站出来,言辞激烈地主张遵循旧制。

甘龙满脸怒容,大声说道:“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法而治。

依照旧有的习俗进行教化,不费力气就能成功;沿袭旧有的法度治理国家,官吏熟悉,百姓也安定。”

公孙鞅毫不畏惧,针锋相对地反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如果一味遵循旧制,秦国如何能摆脱积贫积弱的困境?如何能在诸侯争霸中立足?”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得面红耳赤。最终,秦孝公力排众议,坚定地站在公孙鞅这一边,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启变法大幕。

公元前356年,第一次变法正式启动。

公孙鞅深知,变法的关键在于取信于民,于是制定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的法令。

首先是连坐法,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一家有罪,其余九家需告发,否则同罪连坐。

这一法令旨在加强社会管控,让百姓互相监督,维护社会秩序。

其次是奖励军功,公孙鞅深知秦国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性,规定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贵族若无军功,不得列入宗室簿籍。

这一举措打破旧贵族世袭爵位的特权,激发普通士兵的战斗热情。

同时,公孙鞅还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可免除徭役,而从事商业或因懒惰致贫者,全家罚为官奴。

他希望通过此举,让更多人投身农业生产,增强秦国经济实力。

这些法令一经颁布,便在秦国掀起轩然大波。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