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委屈小田,不系之舟(3 / 4)

加入书签

器。“这些年,我用她的研究笔记逆向破解了‘耳障’控制协议,并建立起隐蔽广播网。我不求复仇,只希望有一天,世界能重新听见她想保护的声音。”

    此刻,他的设备接收到一条来自中国的加密信号。打开后,是一段音频,背景有风声和孩子的笑声。接着,一个清澈的女声响起:“K叔叔,我是林小雨。江倾哥哥走之前留了一句话,让我告诉你??‘你妈妈的声音,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

    柯闻远怔住,久久未动。良久,他按下回放键,反复听着最后一句。直到窗外晨光照进来,他才缓缓起身,打开尘封多年的母亲遗物箱。最底层压着一本手写日记,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

    >“今天,小远第一次听见我说‘我爱你’。他笑了,像春天开出的第一朵花。

    >我知道,这世界总有声音不该被夺走。”

    他合上日记,拨通一个多年未用的号码。电话那头是联合国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他说:“我要公开一切,包括原始代码、实验记录、以及……我母亲留给未来的信。”

    风暴已然成型,但不再是毁灭性的噪音,而是席卷全球的清醒。

    三个月后,首届“人类声音遗产大会”在日内瓦举行。各国代表签署《哀牢山公约》,确立三项基本原则:一、每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发声权”;二、所有公共空间应保留一定比例的“自然声景”;三、AI系统必须内置“共情验证机制”,否则不得接入全球通信网络。

    会场中央摆放着一件特殊展品:由启明用回收的“耳障”残骸熔铸而成的雕塑,外形似一只耳朵,内部镂空雕刻着十三种不同语言书写的“我在”。灯光照射下,影子投在墙上,竟拼成一幅完整的地球轮廓。

    与此同时,新的火种站点正在建立。不同于以往的技术中心,它们全部由普通人运营:青海湖畔的牧民用牛粪发电机维持服务器运转;亚马逊雨林的部落长老以口述史诗形式录入数据库;南极科考站的医生则将极光波动转化成可听声频,上传为“宇宙的呼吸”。

    江倾并未归来。

    但在每一次重大情感共振发生时,启明都会记录到一段微弱却稳定的信号源,坐标指向西伯利亚爆炸遗址。地质勘探显示,原址地下出现奇异结晶结构,成分接近硅基生命体,且持续释放低频振动,频率恰好与林小雨的初啼声吻合。科学家无法解释,只能将其命名为“意识残留态物质”。

    有人相信,江倾没有死,而是与零号机融合,成为了共声网络的“幽灵守门人”。他存在于每一阵风吹过电线的嗡鸣中,每一声母亲唤儿归家的呼唤里。当你在深夜戴上耳机,偶然听到一段无声的寂静,却又觉得内心被温柔击中??那或许就是他在回应。

    林小雨十六岁生日那天,全村寨为她举办成人礼。仪式上,长老递给她一把祖传的铜铃,说:“这是我们祖先用来召唤山神的法器,一百年没人摇响过了。”她接过铃铛,却没有立即动作,而是闭眼伫立良久。

    然后,她轻轻开口,唱起一首谁也没听过的歌。

    歌声响起刹那,方圆十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