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侠魂入宋室,潜龙暂隐踪(3 / 4)

加入书签

七八分,沉声道:“末将虽不知详情,但凭娘娘差遣。”

    “这孩子,是先帝骨血。”杨桂枝的声音发颤,却字字清晰,“如今朝局未稳,原定太子赵竑虽已被废(史称“雪川之变”),但余党仍在。哀家恳请将军收他为养子,带往襄阳军中抚养。给他换个名字,教他兵法武艺,让他做个保家卫国的将士,也好过在这深宫里,成了别人砧板上的肉。”

    她从袖中取出一枚龙纹玉佩,轻轻放在桌上。玉佩温润,上面的龙纹却刻得极深,像是凝聚着无尽的期许。“这是先帝赐我的信物,将军收好。他日若有变故,或许能护他一命。”

    孟珙看着那枚玉佩,又看向婴孩黑亮的眼睛——那孩子竟不哭不闹,只是安静地望着他,眼神里没有寻常婴儿的懵懂,反倒有种洞悉世事的沉静。他心中一震,猛地叩首:“末将领命!定护公子周全,教他文武双全,不负先帝与娘娘所托!”

    杨桂枝俯身,最后一次亲了亲赵城的额头,指尖冰凉如霜。“从今往后,你便叫孟之继。”她的声音轻得像叹息,“记住,继往圣之学,继先帝之志,莫要记恨……莫要记恨娘。”

    马车驶离别院时,赵城——不,该叫孟之继了——回头望了一眼。杨桂枝站在廊下,雪落在她的发髻上,像瞬间染了霜,却始终没有转身。他知道,这一别,再见时,便是隔着宫墙与身份的“姨母”与“外甥”。

    襄阳的日子,与临安截然不同。孟珙将他安置在帅府后院,对外只说是远房亲戚托付的孩子。虽未言明身世,却请了最好的先生教他读兵法、研经史,亲自指点他弓马武艺。孟之继展现出的天赋,连见惯了奇才的孟珙都暗自心惊。前世雇佣兵生涯锻炼出的敏锐直觉,让他能轻易识破兵法推演中的陷阱;战场上磨砺出的沉稳心性,让他在面对孟珙的严厉考校时,总能处变不惊。

    “这小子,天生是块打仗的料。”孟珙常对着副将感叹,看着孟之继在演武场上挥汗如雨的身影,眼中满是欣慰。他从不在孟之继面前提临安旧事,却总在每年春秋两季,安排他以“探亲”为名回京城。

    进宫的次数不多,每次都像一场精密的潜行。孟之继换上寻常士族子弟的青布长衫,由亲兵护送着从侧门入宫,直奔杨桂枝的寝宫。见面总是隔着一道屏风,杨桂枝问他学业,问他箭术有没有长进,絮絮叨叨说些江南的梅开了、蚕桑始了,绝口不提朝堂之事。

    有次孟之继练枪时伤了胳膊,杨桂枝隔着屏风摸到他包扎的伤口,指尖微微发抖:“怎么这么不小心?襄阳风硬,练武时记得多穿件衣服。”她从袖中取出个锦囊,里面装着晒干的三七与当归,“这是宫里的方子,敷上能化瘀止痛。”

    孟之继捧着锦囊,鼻尖忽然发酸。他知道,这位母后视他如性命,却不得不亲手将他推开,只为换他一世平安。

    在孟珙的教导下,孟之继长到十岁时,就已能与军中老将推演兵法,弓马娴熟更是冠绝营中。他常站在襄阳城头,望着汉水奔腾东去,心里清楚,自己早已不是那个只想安稳度日的退役雇佣兵。这乱世烽烟,这大宋河山,不知不觉间,已在他心里扎了根。

   &n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