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吸辐射就变强?那光也算吗?(设定补充)(2 / 3)

加入书签

可在此处地下空间,自发光生物的密集分布程度却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

我嘞个自带辐射源的生物啊!

杰顿不禁暗自惊叹。

就在这个最接近地表、堪称地下空间最边缘的区域,大量发光生物所散发的光芒,已然达到了地表世界晴朗天气里圆月悬空时的明亮程度。

以杰顿的视力,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视野几乎与白天毫无差别。

环顾四周,整个地下空间都被一种近似青白的光芒所笼罩,而这些光芒的来源,涵盖了洞窟的上下左右各个方向。

主要由一些发光真菌、地衣以及其他形态奇异的微小植物共同构成的生物群落,散乱地分布在洞窟的每一处内壁。

若将视线沿着甬道一路延伸,便能清晰地分辨出,这些紧贴地下空间内壁生长的生物群落愈发密集,直至几乎覆盖了每一寸可供附着的空间。

只要沿着甬道继续深入,周围的空间便会迅速开阔起来,而更为广阔的空间必将展现出更为神奇和壮观的景致。

不过,即便仅着眼于眼前这片处于边缘地带的生物群落,也足以让人想象此处生态环境的复杂程度。

并且,这种对于地下生命而言堪称“极端”的边缘环境,或许更能一些更为根本的问题。

那就是这片生态环境的生产者在哪儿?

就如同杰顿曾经见识过的众多深海热液喷口区生态系统一样,要构建一个哪怕最为简单的生态系统,最为关键的因素便是作为整个系统根基的“生产者”角色。

没有“生产者”作为基础,所谓的生态系统便如同无本之木,失去了最底层的基石,整个系统也就无从谈起。

从目前所观察到的情况判断,以这些生长在洞壁上的发光生物的丰富程度和覆盖范围来看,它们作为“生产者”似乎是顺理成章的。

毕竟,在一个封闭且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生产速度必须大于“消费者”与“分解者”,覆盖范围也理应更为广泛,否则整个生态系统将会因此而崩溃。

然而,“生产者”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础,它们能够繁衍生息、供养整个系统的上层结构,并非无本之木。

最直接的问题便是:这些真菌、地衣以及看似相对原始的植物,究竟依靠什么生长?

看这里的环境,总不可能是光合作用吧。

这里的光源也是这些生物自带的,并没有其他与地面环境相通的地带。

无尽能源?

告诉赛尔号,我们找到了!

当然这只是玩笑。

这里既不像地表世界,有亘古不变是恒星光芒给予滋养。

也不像一些地底或是海洋深处的热液喷口区,有从地底源源不断涌出的硫化氢可供氧化分解。

至少杰顿并未闻到那种特殊的刺激性气味。

而且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的方式,似乎也难以具备足够的效率来支撑如此复杂的生态系统。

但只要思索“生产者”存在的根本价值——通过各种方式将环境中的无机物和能源转化为自身物质,构成整个生态系统最基础的物质来源就很显而易见了。

整个地底空间环境中最为丰富的外界能源,不正是那强烈到连杰顿都难以忍受的电离辐射,以及来自地底深处的高温吗?

只是,其中的难题在于,轻微的电离辐射便能对正常生物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而高强度的电离辐射更是能够直接破坏生物体的构成基础,干扰细胞的生命活动周期,破坏DNA分子,甚至导致细胞直接死亡。

这样的所谓“能源”,似乎只会带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