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士子们对数学的態度(1 / 3)

加入书签

第176章 士子们对数学的態度

准噶尔问题,不是说黑云龙能解决的,这股力量已经崛起,因为地理位置的因素,明朝要想解决准噶尔,只能调用三边力量,但那是不可能的,朝廷现在的態度就是不想打大仗,想要与民休息。

若是能够和谈,是儘可能的达成和议。

明朝是派遣过两回使臣了,想要將此事草草解决掉,皇帝不想打仗这一点是最关键的。

明朝在漠北则是划分出来三处军镇,一是吴三桂,再加上赵率教,河套则是调回的贺虎臣来管辖。

三个军镇一方面的目的,就是震漠西草原的准噶尔人。

再就是震漠南蒙古。

对付蒙古,大明朝是以安抚为主。

皇帝从文官们里头挑出那么几个,待人和善的,带著明朝的僧侣一同入蒙,安抚並迁移汉民进去耕种。

在对待林丹汗的问题上,朱由检很大方,皇帝的諭旨是:义王善待百万边民,朕亦衬义王以诚信!去汗號,立我尊王,朕保你千秋以后,子嗣绵延不绝,有明一朝,乘王驾,

食俸千载。

朝廷也因此,对林丹汗是封了归义王,封地是按照林丹汗自己的態度封的,要么入关內,被朝廷封到中原去,要你愿意待在关外,留在归义城就留在蒙古,朝廷无所谓。

只要和平的交接土地和百姓交由朝廷,大明就赏赐黄金十万两,以及整座归义城和周遭一定范围的土地。

明廷和皇帝对於林丹汗,是儘可能的保留下来,按照原来的约定办事,当然对於蒙古人,耕牛留下,替换掉他们手中所有的马匹。

总的来说蒙古人肯定是亏的,但明朝用铁锅和大量粮食穀物直接用价格进行平替,再加上朝廷给蒙古百姓迁移许多老农,教他们耕种,也算是安抚。

明廷的三镇坐落北方,对蒙古人是军事能力的震为主,在朝廷政策上来看又是安抚为辅。

缺粮我给土豆,文化认同方面我將你们蒙古人汉化,一代两代人之后,蒙古人的后代也就会自认为自己是汉人。

这是朱由检能想到最温和的手段,漠南、漠北的草原那么辽阔,还有山地有大片草场,只有三百多万的蒙古人。

这一来是小冰河期的缘故,让蒙古人要么饿死了部分,要么西迁了一部分,但最关键的原因是这些土地上的牛羊马牲口,需要大量草场来餵养。

这些牛羊马所需要的草料,让蒙古人的土地只能承受这么三四百万级別的人口存在,

至於后世为什么能养更多人口,一是因为后世的生產力大大提升,现代產品的进入蒙古市场,勉强维持当地人口。

再就是林丹汗那代蒙古人基本上是换了一代人的,八旗打贏林丹汗,原来的蒙古部落们很大部分,都变成了科尔沁草原上的那批蒙古韃,缘故就是这样。

人种地吃粮食,对土地的占有其实是不那么大的,真正对土地伤害最大的,还是养羊和养马。

毕竟这些羊群或者马群对草的吃用需求,天底下也就是偌大草原能够承担了,而且在寒灾的饥荒时候,羊和马都会儘可能的把草根都拋出来吃,没有了草,羊就开始吃树苗,

树苗嚼完了土地就荒漠化了。

这就是为什么明末之后,北直隶地区常年有沙尘暴的原因之一,甚至可能是直接原因或许长安逐步落魄,华夏土地的西侧的土地荒漠化,也和蒙元时期大肆北方养羊有关,这一点虽然有自然因素,但是不能排除这一点,蒙元的確是將北方人口清空了,怎么清空,那得问刀了。

大明朝现在也需要牛羊肉,但也需要將蒙古人手中的马群、羊群从北方草原挪走,恢復草原的生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