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好战必亡(2 / 3)
是一场真正的硬仗了,
崇禎十二年的五月份到六月份。
这段时间,朱由检一直在忙著给漠北地区,多多少少安排一些汉民,让他们在草原上种土豆和冬小麦、蕎麦。
靠近水源的漠北地区,在融雪期內还是可以种小麦的,这个时间段,小麦种子的耐寒性也可以得到发挥,至少能有一季的麦粮收成,因为漠北地区的土壤情况,本身就是適宜种养麦和冬小麦的。
这些迁来耕作的汉民,多数是一些无地可耕的流民,或者是东北、辽南的乞巧,没有了东江镇的“回乡难民”拿来迁民耕作,皇帝现在感觉手里的可用来迁徙的农耕人口就有些不够用了。
当然是说汉民,他需要汉民来充实地区人口,而不是用蒙古人或者野生女真来耕作当地,尤其是漠北以及辽东的边外地区。
这些土地必须是由汉民来填充的,否则大明很难维持长久的安定。
其次就是大明新控制的地区,叶尔羌西域,这些土地也都需要大量汉民才行朱由检当然也可以学朱元璋一样,乾脆一声令下,从各地选挑百姓,强迫你迁民。
管你普通百姓愿不愿意,大明朝就是要把你土地收走,然后把你丟到一个穷乡僻壤去种地,朝廷和皇帝是可以这么做,因为这是古代,这种强制百姓迁徙的事情,只是一个詔令的事情。
但朱由检並不想依赖这种浪费朝廷稳定度的方式去迁民,毕竟强迫迁徙百姓的行为,本身还是说违背了皇帝想要保护私產的基本理念。
皇帝可是点了重商观念的,重商观念的根源,就是重视私人財產,皇帝推行这个,当然不可能违背自己的想法办事。
汉人迁民要让他们儘可能的自愿迁过来,不可能用强迫,只能说是用好的地方时政来吸引他们主动迁移。
边外土地嘛,本身就是分文不值。
汉民看似老实,实在种地方面机灵无比,一看土地质量不行,环境不適宜,
那就是不大肯来受罪的。
为这朱由检都得真白送一波土地,他草擬了詔书,算是给户部单派发的任务,给各州县发邸报:凡是愿意来边外种土豆的百姓,朝廷分配八十亩地,给屋子,並且还给耕具,以最便宜的价格给予租赁朝廷的耕牛。
是的,白送八十亩地,看似很多,实际上给的也的確够多,但即便这样,朱由检也不敢打包票会有很多汉民主动跑过来。
毕竟在关內百姓们看来,边外地区就是个標准的不毛之地。而且是有野蛮人存在过的不毛之地,埋了不知道明军、女真八旗的尸骨,谁愿意离开关內神州大地,跑边外去吃冰天雪地的寒风呢
又有一份奏疏到了朱由检手中,这次就连朱由检都觉得有些实在说不过去了。
奏疏来自三边,准確说是西域的叶尔羌地区,来自於洪承畴的。
朱由检是揉著太阳穴看完了奏疏,觉得很不能接受,怎么洪承畴那儿又打起来了
难以接受的是,西域刚刚打贏了叶尔羌,战爭怎么又开始了
这场西域战爭似乎没完没了的进行下去了,朱由检本想服了林丹汗后,大明就得停止大多数的战爭了。
可是事与愿违,除了面对沙俄,他还是得经营另外一场战爭,和布哈拉汗国打。
朱由检又得要支持这场多余的战爭了,至少得多拋出上千万两白银。
现在大明朝有个问题,先是和后金八旗打,和流寇打,又打南洋诸国,打完叶尔羌,现在又要打布哈拉汗国打仗可都是要钱的,而且要死很多人,有很多代价短时间內不明显,长期来看,就会一一暴露出来。
朱由检揉著太阳穴,仔细翻阅奏疏,在太监们的小心侍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