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崇禎十年的財政收入(2 / 3)

加入书签

,只不过相对於稻穀和小麦来说,纳上来的数量还是较少。

今年的本色税总和也比去年高了二百多万石,多出来的粮食,应该就是南洋的这批本色税了。

今年的国库税收总数额度非常之高,换算一下,实际已经接近洪武年间的四倍、五倍了!

与其他朝代不同,大明有史以来最高的税额就是洪武年,人口越来越多,徵到国库的税收反而越来越少,就是因为黄册的缘故。

现在经济的稳步提升,使得每年大明的財政收入,都在一年比一年的好转。

好转的原因其实並不复杂,

一方面是大明朝现在重视商人,为商人提供了大量贸易节点,以及开放了许多商品的禁售,这所有东西都为朝廷获得了大量的正收益。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明朝將北方百姓人口,进行大量的南迁,这些歷史上,需要大明长期用賑灾粮来餵饱肚子的灾民,南迁后,能够在湖广、云南、江南重新开垦荒地,种番薯、土豆来自给自足。

即使到手的都是荒地,没有水利,但他们种植就是耐旱的番薯和土豆,依旧有粮吃还可以用番薯或土豆来製作薯粉,卖掉来换钱。

这些人光是不必再吃崇禎朝廷的賑灾粮,就已经是给朝廷省下来大量开支,可以用这些省下来的银子,来投资第一银行赚利息,又是正收益。

这笔钱绝不是小数目,如果朱由检不实施北方迁民,而进行长期賑灾和改善水系的时政,改良灾民生活,朝廷直接成本每年就得数百万两!

毕竟是要对数千万饥民进行帮扶救济!也许数百万两也远远不够—

歷史上的崇禎发银子救灾,发的很是挺勤快的,即便有地方贪墨,直接到地方手里的救灾款项也会是绝大部分,结果如何

恰恰因为闹饥荒的地方,灾区或者灾区附近的粮食价格本来就高,朝廷想要賑灾,成本上是极其高昂的。

朝廷的银子哪怕一次匀出数十万,拿来在地方购粮救灾,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朱由检放弃賑灾,从未想过靠朝廷賑济来对抗天灾,这是愚蠢的想法,古代的每一次天灾,其实都並非人力对抗来渡过的。

比方说大旱的饥荒和洪涝暴雨,古人並不是依靠改变水系和防洪堤坝来治理的。

那些只是歷史的美好幻想,文人的自翊功过而已。

真正的歷史就是,救灾是假,依靠百姓自救才是真的。

只不过是百姓们,一次次硬生生扛过天灾而已。

扛过去的人就活,扛不过去的人就死,一切都符合自然规则,也是最简单的道理,

明朝省下来的就是这笔对抗自然规律的成本,乾脆利落的废除路引制度,允许了百姓的流动。

然后给予各种各样的南方福利待遇,只要你能从北方迁徙下来,就有个人几年的免税。

没有这些饥民缴纳钱税,但朝廷也不需要照顾这些人而去筹措救济,反而朝廷节省下大量的销。

朝廷现在一切都在向钱看,看上去很功利,但皇帝清楚自己的做法。

朱由检目前需要打造这么一个功利的环境,要满足那些民间失去耕地的人,有一个地方可以工作。

无论是替朝廷工作,当差役或者拉去当兵,都有收入,有收入就会钱,就不会去胡思乱想些有的没的。

让民心在灾年能定下来,朝廷才可以一步步促进就业,扩大內外需求上的规模。

六千七百多万两白银,以及二百多万两的黄金,看似是很多,但远不是现在大明的极限財政收入。

只要再过两到五年,逐一对西孟、阿洪姆、吕宋、西藏进行恢復民生人口,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