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朱由检的西征预案(2 / 3)
中正处於上风,对现在的朱由检而言的意义深远,伯爵侯爵是给的很合適的。
根据时下在南洋安排移民耕种的官员,传回京师的消息,马六甲、苏门答腊岛、阿拉干地区、阿洪姆等南洋土地,在大明北方绝收的同时,南洋小国的土地一年可以收成两到三次的稻穀!
这些地方长成的稻穀,已经在收割第二年了,反馈回大明朝的消息也越来越多,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时下的各省塘报、邸报都在疯狂传播这一消息。
南洋的土地……似乎比湖广的收成,还要高一筹!
一些得知此消息的百姓,纷纷拖家带口,开始问朝廷的各地官吏,是否可以前往外省阿拉乾等地居住耕农。
朝廷的官吏则往往得到些许好处后,做一番的拖延,隨后告知他们说,朝廷在福建泉州港、浙江寧波港,仍保留海上移民的国策,也会发放每户四五十亩土地耕作。
顺便告知南洋外省的本土税收比例,普遍是要比国內高两三成的,让他们想好了再前往。
这些人背井离乡,就是为了在灾年的时候,能够吃得上饱腹的口粮。
他们农民出身的根本就不在乎官吏所说,所谓税赋较高的警告。
那南洋的土地,可是一年三次收成的!
农民只要收成好就行,多种点地缴税不就行了吗於是依旧纷纷涌往港口。
大明朝此时的海运,因为採用了民间的简易蒸汽轮机设备,航速也大大提高了,运输的效率提升了几成,但面对数百万人的流往江南,也是颇为吃力。
这时候的一艘船能搭载多少人
何况现在的大船还得搭上大量的煤炭以及淡水、粮食等等的东西。
再加上现在与西夷紧张的关係,船舰都得带上二门以上大炮,带上一些火药和炮丸,可供搭载的人数就更少了。
一艘千料大船也就能运五十號人,再多就得减少炮弹和煤炭。
对此朱由检表示这样还行,至少南洋不需要自己亏本,去安抚移民们的不满,逼著他们向南洋转移了。
到时候就用海运,將南洋的本色穀物运回大明,恐怕情况好,每年的中旬,大明就能从缺粮的情况下缓和过来。
缺粮,仍旧是大明目前最大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
白银的持续贬值,让现在大明境內的白银、黄金兑换比,到了一比十七的程度。
通胀银的政策,让海商们对白银逐渐的失去信心,虽然偶尔有人走私成功,规避了通胀银的盘剥,但有第一次走私,第二次就可能就被朝廷截住,整艘船被扣押拘捕。
倒是有反抗的,不多,往往会被大明海军的舰船追上,当场炮击打沉。
配合海关打击走私和扫荡浙广、南洋海域的海贼,成了大明兵部海军的头等大事,海军的人员也正在膨胀。
在明朝兵部的要求下,今年的朝廷税额中,计划有六百万两白银,作为海军专款是要到海军舰队里头去的。
这些白银多用於扩建十二艘千吨级的大战舰,两艘福王一级的超大战舰,少部分用於训练海员。
之所以这么野心勃勃,这也是因为皇帝对水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海洋的利益需求也越来越大,不得不增加战舰和海员的数量。
截止到大明崇禎八年的九月,大明的海军部,已拥有的海上大小舰只六百三十二艘,不包括正在训练和招募的海员官兵,已有十三万人。
但依旧不够,於是才有了现在的开年新计划,对於今年的税收,兵部提前做了需求报告打到朱由检这里,朱由检也隨之勾中,直接通过了这项合理的来年费预算。
时间推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