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南方藩属——东吁王朝(2 / 3)
黎朝的边界,以及控制海港和高平城郭。
兆太余是迎接了使团,带著明朝这帮人到了阿瓦城,见到了他隆王。
比起莫敬宽,他隆显然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年纪轻轻就已经在缅甸有不错的名声,儘可能的在改善长期战爭后的缅甸民生。
他隆王態度还算可以,对明朝使臣们都相当的客气,並且在召见中了解到明朝在去年打败了想要寇关的韃靼人,虽然损失惨重,但也重创了北方辽东的游牧,大明帝国的那位继任没两三年的年少皇帝,在大刀阔斧的改革,手段是如何如何的铁血,將大明的財政收入,从濒死的状態,一口气拔升到了比洪武年间还要高出一大截的地步,现在是財政充裕,对国內农民轻徭薄税,大改军队等等的事跡,真的这些操作闪瞎了他隆王的双眼,明明看著越来越没存在感的大明啊,突然国力拔地而起。
尤其是听到,明朝皇帝靠著铁血手段强压,逼著整个大明朝藩王、官吏缴纳积欠朝廷二十年的正税时,真的让他是感觉到,这位大明新皇的狠厉。
对別人狠厉,这不可怕。
但是连自己的名声都不顾,比天启还要重用厂卫,並且將军队掌握到了手中便开始血洗了江南,將牵连的门阀逐个抄家,这得名声恶到一个什么地步
他隆不得不承认,这位的手段很厉害,无论是控制厂卫,还是控制了舆论,至少保证自己在位时,这位新皇不在意那些谩骂的。
双方聊了许多东西,从万历年间纷爭聊到现今,从贸易聊到了边防,从缅甸北方开始聚集的十几万大军,聊到了“藩属条约”的细节。
他隆沉默了,显然他是被威胁了,这眼前的年轻使臣很聪明,绕了一大圈的路子,最终聊到了自己的目的,既可以让他隆了解到明朝在北方布置了大军的现状,又提醒自己加入这个条约的好处。
他隆的確很需要这个藩属条约中的册封承认来增强自己的正统性,也需要藩属条约中提到的明朝驻军,来震慑阿拉干王朝,以及图谋缅甸土地的葡萄牙人。
但是这些东西都是有代价的。
签署了这个所谓的条约,明朝和东吁王朝算是回到更新后的新朝贡体系中,成为类似於南方朝鲜国的角色。
不仅仅是给予明朝插手內政的权利,还將给明朝每年四分的財政税收,並且自己的王子任选也得在自己选定王子候选者后,上奏明朝皇帝,需要皇帝发册封才算生效。
这些在原本的朝贡体系中也存在,只是这一下是以文字形式確定了藩属关係中的供需要求,需要提供明朝税赋的比例,提到允许明朝军队在藩属国內行动权,提到在藩属国与他国乃至其他体系者的活动中,要將决策权上奏朝廷,明朝有权废除该藩属国与其他国家与组织者的媾和、战爭允许舰队停留港口等,总之十分的苛刻。
但也有好处,虽然目前看来不大明显。
明朝將会提供保护,並举出例子,將对藩属国进行一个全面的保护,他国对藩属国的战爭行为將会被扩大影响,明朝將其视作对明朝自己的战爭,会动用一切手段制止战爭,以义务的形式去保护藩属国的原有疆域完整。
这是个极具吸引力的好处,每年区区四分的税赋,百分之四的税收买一个大国的保护,还是大明这位此时的中央王朝,对他隆很有必要。
有了大明的介入,阿拉干也再不敢做坏事了,有大明驻军在,那些个葡萄牙殖民者也会收敛些。
权衡,对於王者来说,是一个在心里天平两侧不断加码的过程,像他隆,他既考虑利益,也得考虑威胁。
明朝有没有保护过藩属国当然有,比方说安南,比方说朝鲜,但是有没有放弃过藩属呢
占城和暹罗是他缅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