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匠作营候与新官上任(2 / 3)

加入书签

的威信,无人敢有异议。

    第二把火,定方向,抓生产。李默深知,蒙恬和朝廷最关心的是什么。他暂时搁置了那些过于超前或复杂的技术构想,将初期生产目标定为两项:一是改进型秦弩,二是标准化震天雷。 他亲自绘制了改进弩的图纸,重点在于采用更省力稳定的上弦机构、统一关键部件的尺寸以便更换维修、以及优化箭镞的形状和重心以提高精度和杀伤力。对于震天雷,则严格规定火药配比、颗粒化工艺、外壳铸造标准以及引信(暂时仍以改进的火绳为主,雷管技术他决定暂不扩散)的长度和防水处理。 他将人员分成弩机、箭矢、火药、铸造几个小组,由稍有经验的辅兵担任组长,亲自示范关键工艺,并让程椽从旁记录标准流程。

    第三把火,也是最重要的一把火——人才培养与技术储备。李默明白,单靠自己一个人,累死也无法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他必须在生产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一批能够理解并执行他技术理念的骨干。

    他在工作中格外留意那些有悟性、肯钻研的辅兵,私下里会多讲解一些原理,并许诺,只要表现突出,将来会传授更深奥的“墨家技艺”。 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辅兵们的积极性。

    在这个时代,一门高超的手艺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墨家秘术”的诱惑更是无人能挡。

    工坊的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锯木声、以及士兵们号子声,取代了往日的厮杀,回荡在烽燧周围。

    李默几乎整日泡在工棚里,时而亲自抡锤示范,时而埋头绘制更复杂的草图,时而与程椽商讨物料调配。

    他的实干作风和对技术的精通,逐渐赢得了程椽和辅兵们发自内心的尊重。

    程椽发现,这位年轻的“李候”并非夸夸其谈之辈,对物料消耗、工时计算竟也颇为在行,让他这个老军需都挑不出太多毛病。

    然而,挑战也随之而来。最大的问题依旧是人才和资源的匮乏。

    合格的铁匠、木匠、火药匠人太少,很多精细活只能李默亲力亲为。

    一些特殊的材料,如纯度高的硫磺、硝石,以及制作雷管所需的某些化学品,更是难以获取,只能依赖系统积分兑换少量作为“核心添加剂”或“样品”,无法大规模应用。

    这一日,李默正在为一批弩机制作关键的青铜弩机发愁(对青铜冶炼和加工要求极高,现有工匠水平难以达标),程椽面色有些古怪地前来汇报。

    “李候,郡守府派人来了,还…还带来了几位工匠,说是听闻李候在此设立匠作营,特来相助。”

    李默眉头一挑。朔方郡守?他与此人素无交集,对方此举是何意?雪中送炭?还是别有用心? 他整理了一下衣冠,走出工棚。只见外面来了几辆马车,一名郡守府的文吏带着五六个看起来手艺不错的工匠,还有几车额外的物料。

    那文吏满脸堆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