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上京(2 / 4)

加入书签

“佳茗头纲贡,浇诗必月团。竹炉添活火,石铫沸惊湍。鱼蟹眼徐扬,旗枪影细攒。一瓯清兴足,春盎避轻寒。”,加识“嘉庆丁巳小春月之中澣御制”。盖内与碗心所绘梅花、松树、佛手,源于乾隆皇帝甚为喜爱的三清茶,曾作诗赞曰:“梅花色不妖,佛手香切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底、盖青花楷书“大清光绪年制”款。

钱维城西湖名胜图册,乾隆年代,此图册共四册,描绘了浙江海宁、杭州一带名胜风光。每幅书、画对开,右边绘山水风景,左边配以文字介绍,记录位置、由来,以及康熙御笔题字建碑亭和乾隆作御制诗情况。其中一册册面黄签墨笔篆书题“钱维城画西湖名胜图”。画中楼阁、树木等景致错落,层次分明。作者以中锋行笔,细笔、淡墨勾勒线条,青绿、赭石设色。画风秀逸,笔墨精工,真实描绘出江南名胜的秀丽景象。

张照《御制烹茶诗》轴,清年代,此幅书法收录于《石渠宝笈续编》,其内容抄录清高宗乾隆所作御制诗《烹茶》,此诗收录在《乐善堂全集定本》卷二十九中。款署:御制烹茶诗。臣张照敬书。钤印:张照之印、瀛海仙琴、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重华宫鉴藏宝、石渠定鉴、宝笈重编。诗文:梧砌烹云坐月明,砂瓷吹雨透烟轻。跳珠入夜难分点,沸蟹临窗觉有声。静浣尘根心地润,闲寻绮思道芽生。谁能识得壶中趣,好听松风泻处鸣。

珐琅器铜胎画珐琅缠枝番莲蝠纹瓜楞捧盒,清年代,此捧盒整体呈圆形,边缘呈瓜楞状,有圈足。通体以粉色珐琅釉为地,盖顶部彩绘莲花,四周环绕以蝙蝠;器身与器盖的莲瓣内,彩绘黄色蝙蝠,以缠枝番莲环绕;器内书红彩团寿,寓意福寿吉祥。捧盒内设有浅盘,盘上有莲瓣形小盘组成的攒盘,用以盛放各式干果。此捧盒设计独特,结构精巧。纹饰丰满和谐,高雅富丽,是晚清画珐琅器中的的精细之作。

七宝烧花卉纹长方盒,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年代,此盒为铜胎,长方形。白底先绘制出花卉的图案再填入釉料。此种类型的器物较难制作,因为在烧制过程中会出现膨胀,盖子不易合拢。

颐和园有着杰出的园林成就和艺术价值。颐和园的前身为万寿山清漪园,是清代分布在北京西北郊皇家园林区“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它的建成,填充、丰富了从畅春园、圆明园到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数十里空间的山水楼台点缀,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皇家园林景观群体的建设。从平面布局看:“三山五园”中,唯一以改造自然水体为主景的清漪园,实际成为“三山五园”的景物构图中心。万寿山佛香阁和园内主体建筑以及湖上点景构成的中轴线,东至圆明园西至静明园,经过潜心的规划,设计出大致相等的空间距离。以清漪园建成为标志的“三山五园”总体规模的实现,是清王朝建立100年以后达到极盛时期,其综合国力在皇家园林建设中的集中反映,是封建社会有限的几个强盛的高峰之一,也是在皇权统治下,都城、宫殿、苑囿等营造建设中屈指可数的高峰之一。

颐和园的古代建筑价值在国内屈指可数。现存清代档案内,完整保留着修建颐和园的工程清单,记录了光绪十六年底至光绪二十年颐和园工程每5天一次所呈报的工程进度,按旧历初一至初五、初六至初十、十一至十五、十六至二十、二十一至二十五、二十六至三十(或二十九)每月6份。其工作内容,均按建筑物名称开具清楚。若摘编某建筑物专项,则该建筑从刨槽至彩绘竣工,不但工序清楚,而且工艺做法用料情况也十分清楚。其中还反映了建筑名称的改变、雨季停工、春节前后休工等等细节,以及包工木厂(施工厂家)都有明确记载。除工程清单外,档案材料还有工程拨款数额、来源;建筑材料的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