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上京(3 / 4)
,周围被回廊环绕,四周的正面安装了两扇拱形木板门,侧面有扁六角形的单层套室,被称作四小塔,小塔正面为木质方格窗。主次塔檐下都有砖制的仿木斗拱,每面第一条华拱两边都有45°的斜华拱,在内转角和两个大补间的斗拱之间还插着三个结构非常简洁的小斗拱,其栌斗底基座位于拱眼壁的中上部。三层塔身坐落在宽大的平座上,塔身南、北两面安装了木质板门,东、西两面做半掩假门,其内部为塔心室,室内供有两尊石质佛像。第四层塔身成圆锥体型,周身均做壁塑,是华塔精华所在,通体沿八角八面的布局交叉塑有力士、海兽、狮、象、单层亭状小塔以及佛像、菩萨等艺术品,其上为塔顶。华塔第二层和第三层内壁保存着局部壁画,在二层回廊内壁及二层塔梯门券项部处,有三处宋代题刻,分别刻于太平兴国四年和熙宁十年。
澄灵塔旧称高十丈五尺,实测29.73米,八角形平面,实心砖砌,南向。塔基高1.1米,塔基上有塔座,塔座南面正中嵌有礼部钦奉上谕文刊石“明主持际崑自记功德石刻”,稍下嵌有明代卧碑一通。塔座以上为砖砌的须弥座,雕饰繁缛,正面束腰处嵌有“清雍正十二年加封名僧谕旨石刻”,其它每面都做了两个壶门,内外雕饰花卉,壶门之间用立柱来分隔。须弥座上方有斗拱。柱头铺作和转角铺作都是五铺作出双杪。斗拱上有极为精细的砖雕栏杆。栏杆顶部镌刻了三圈仰莲底座,九级塔身端立于仰莲之内。塔的第一层非常高,是辽、金密檐式塔的标准形式。四正面都装有双开式的假门,四个侧面装饰了假窗,转角处有圆形的倚柱,柱头都是卷刹,阑额普柏枋下有如意头装饰。第一层的上部是八层仿木塔檐。除了平坐和第一层檐下斗为五铺作双抄外,其余层级都为四铺作单抄,各层斗拱形式变化丰富。第一层塔身南面的券门上嵌有石制的“唐临济惠照澄灵塔”匾额。一层以上没有门窗。塔檐紧密相叠,递次内收,塔刹由覆钵、仰覆莲、圆光、相轮、仰月、宝珠等组成。塔身东、南、西、北四个正面每层檐下分别挂有铜镜一枚,由下至上渐次增大。此塔比例纤细,是金代比较典型的仿辽式密檐塔。塔身上的砖雕纹饰丰富多彩,壶门、勾栏、门扇等,都可以作为研究当时建筑装饰和小木作制作方法的参考。
凌霄塔是一座八角形九层砖木混合结构的楼阁式塔,始建于唐代宗年间。该塔地宫出土了镌刻着宋崇宁二年的石函铭文。该塔原名慧光塔,由于它挺拔高耸,直冲霄汉的雄姿,被后人称为凌霄塔。据记载凌霄塔高十八丈,是正定建筑遗产中最高的一座塔,重修后塔高41米。塔身底层边长6.2米,自下而上每层高度递减、首份递减。该塔的主体部分从一层到三层采用的是砖制模仿木造风格的设计,第四至九层为木质结构,每一层都设有斗拱,其形状和构造独特且简约。塔的第一层非常高,四个正面都设有圆形的拱门,通过东、西、南三个门可进入第一层的塔心室,室内顶部为穹隆式设计,通过北门可以登塔到达顶层。在第四层的塔心室中央,矗立着一根木质的中心柱,其柱脚固定在了第三层顶部十字交叉的大梁上,并一直延伸到了最上面的一层,中心柱的周围环绕着八根抱柱,每一层的顶部都有八根扒梁,从各个抱柱的柱头开始,呈放射状放置在塔壁的转角位置,上面承托着龙骨楼板。这种塔心柱结构在中国现存古塔中仅此一例。
近代勘测时在底层塔心中部发现了地宫,是一座由砖砌而成的直壁窿顶建筑,底部中间置有石函。地宫内共出土文物43件,其中金正隆六年石函铭文明确提出寺与塔创建于唐代宗时期。依据地宫石函上的铭文和现存建筑风格,可以推测塔基是唐代所建,一至三层具有宋代特征,四至六层则为金代遗留。在二至四层的塔体间出砖筑冰盘延续了一层的手法,在现存的宋代砖塔中属于孤例。二层内壁有壁画,四个正面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