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出游(奇迹中)(2 / 3)
,单跨9米,石砌拱形结构,拱券厚0.5米,共10孔,故又称“十孔渡槽”。该渡槽挡水墙高4.3米,底宽6.2米,槽底纵坡1\/3600,设计过水流量23立方米\/秒,桥下排泄露水河272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洪水。为提高抗洪能力,1977年对主河道各桥墩分水尖进行了加固处理,安全地通过了南谷洞水库修建以来的最大泄洪量1650立方米\/秒 。
夺丰渡槽位于河顺镇东皇墓村东北,总长413米,宽4米,最高14米,单孔跨5米,共50孔,中间越一小丘,分为上下两段,上段17孔,长172米;下段33孔,长241米。渡槽过水断面高1.8米,宽1.7米,纵坡1\/900,设计流量2.7立方米\/秒。共完成挖土石方0.5万立方米,砌券石1.02万立方米,投工21.5万个,整个工程都用“寸三道”(一市寸宽锻三道纹)“五面净”的大青石砌筑而成。
桃园渡桥位于红旗渠第一干渠桃园村附近,横跨桃园河,故称为此。其长100米,宽6米,最高处24米,共7孔,每孔跨8米,拱券厚0.5米,渡槽两侧槽墙高2.7米,底宽2米,顶宽1米。该渡桥纵坡为1\/1700,设计流量6.8立方米\/秒,槽顶部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桥板,路面宽4.6米,渡槽上连涵洞长100米,下接涵洞长170米,槽下排洪水,槽中通渠水,槽上钢筋混凝土盖板通汽车,合理地解决了渠水与洪水交叉和通水通车的矛盾,充分发挥了通水、通车的双重效益。共挖土石方5400立方米,砌石5600立方米,投工6万个。
红英汇流位于合涧镇西,是红旗渠第一干渠与英雄渠汇合的地方,一干渠竣工通水,红英汇流至油村改称“红英干渠”,灌溉合洞、原康、东姚等7个乡镇16万亩耕地。红英汇流南边是红英汇流一号电站,水头38米,装机2台,共2500千瓦。红英汇流右上边是使用英雄渠水发电的红英汇流二号电站,水头18米 。
总干渠分水闸是长102米、高10米的防洪矩形明渠,再上是长346米的分水岭双孔隧洞,单孔宽4米,高4.5米。1973年建成的红旗渠纪念亭横跨在隧洞与分水闸之间的明渠上,为古今结合式建筑,三开间四周14柱,琉璃绿瓦挑檐,古色生辉。“红旗渠纪念亭”匾牌,为佛教协会主席、现代书法家赵朴初手迹 。
一、二干渠分水闸设于总干渠终点,长6.5米,高12米,宽13.5米。其闸底高程454.44米,低于渠首进水闸底10.31米;闸房内安装启闭力15吨的启闭机3台,闸房上悬空高擎郭沫若手书“红旗渠”三个大字。分水闸一干为双孔,二干为单孔,孔宽均为2.5米。其中,一干渠沿林虑山东侧向南至红英汇流,长39.7公里,设计流量14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5.2万亩;二干渠沿林县盆地东北边山腰蜿蜒东去,到马占村东止,长47.6公里,设计流量7.7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1.62万亩;三干渠分水闸位于一、二干渠分水闸上游560米处的总干渠左侧,由此向东北穿过3898米的曙光洞到东卢寨村东止,长10.9公里,设计流量3.3立方米\/秒,灌溉面积4.6万亩。
东岗公社曙光扬水站,位于红旗渠三干渠曙光洞62米深的18号竖井上。工程开挖土石2.9万立方米,砌石6200立方米,夯土3500立方米,投工11.44万个,投资8万元。安装深井泵2台,共60千瓦,扬程70米,管道直径191毫米,单机提水量140立方米/小时,泵房旁修一小水库,库容量4.3万立方米,库底南北各有3个放水闸。东岗公社曙光扬水站于丰水季节抽水入库,供早季灌溉。该站除解决东、中、西卢寨、燕科等4个大队人畜吃水外,还可灌溉耕地200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