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出游(王屋传说)(2 / 5)
整合面形成的悬崖峭壁等都是极为珍贵的地质遗迹。
距今25-14.5亿年之间,公园所处的豫陕裂谷系中条山-王屋山人字型三叉裂谷,是这一时期华北古大陆边缘的三大古裂谷盆地之一;在中条山-王屋山人字型三叉裂谷内分布的古元古界银鱼沟群、中元古界长城系西阳河群和保存完好的中条运动、王屋山运动以及褶皱、构造、古风化壳、古火山机构、火山活动遗迹等典型构造形迹,是研究华北古大陆裂解和拼合的直接证据,是和世界范围内的哥伦比亚超大陆及超大陆对比的主要依据。
黛眉山地质由厚达820余米的中元古界紫红色石英砂岩,构成了黛眉山的主体;波痕、泥裂、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遗迹的种类多达数百种,是反映距今12亿年前后华北古海洋沉积特征的天然博物馆,为在新构造运动背景下经流水深切形成的红岩嶂谷群地貌。
洛阳黛位于秦岭与太行山的过渡地带,黄河小浪底水库上游南岸,行政区划隶属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管辖,分为龙潭峡、荆紫山、黛眉山、青要山和万山湖五大景区,面积约328平方千米,以沉积构造遗迹和地质地貌为主。公园由厚达820余米的中元古界紫红色石英砂岩,构成了黛眉山的主体;波痕、泥裂、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遗迹的种类多达数百种,是反映距今12亿年前后华北古海洋沉积特征的天然博物馆;在新构造运动背景下经流水深切形成的红岩嶂谷群地貌;龙潭峡内由崩塌作用形成的天碑,高达50余米,小浪底水库的建成,在公园内形成面积达168平方千米的万山湖。
在距今12亿年前的中元古界,黛眉山一带是一片汪洋辽阔的滨海沙滩,沉积的中元古代滨海红色石英砂岩厚达825米,是同时期地层出露厚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代表了非常稳定的古大陆环境。距今500万~260万年之间,海底沉积层上升抬出地面,后来在新构造运动背景下,黄河以北一条断层的北部抬升成王屋山,黄河以南一条断层的南部抬升成黛眉山,两条断层之间沉陷为黄河谷地。
王屋山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大部分属于针阔混合林。其特点一是种类繁多,王屋山共有种子植物1374种,分属128科,552属,“千年银杏”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二是过渡性强。王屋山地理条件复杂,既有海拔400米之低山,又有海拔1700米的高山, 由于相对高度差位大,导致气候垂直变化也大,使植被种群垂直变化显示出多样性。这里虽说以暖温带的华北植物被系为主,但亦兼有华北、蒙古、西北、西南、华中植物区系的属系,甚至还有亚热带过度的具有热带边缘的植物种类。三是古老性,这里分布着第三纪,以及前纪的植物资源。四是特有植物种类多,王屋山受人类干预较少,保留了大面积的天然野生林,使得许多珍稀植物种类得以在此生存。
黛眉山主要植物有松柏、波斯菊、百日草醉碟、鸢尾花、海棠、枇杷、巨紫荆、楸树、红瑞木等百余种。
天坛山园区位于公园北部的王屋山主峰地带,面积257平方千米,分为天坛山和小沟背两个景区。大致以封门口断层为界与中部低山丘陵区分开。主峰天坛峰,海拔高度1715米。天坛山前寒武系构造剖面、小沟背古裂谷背景下形成的西阳河群古火山岩,小沟背古裂谷充填背景下形成的小沟背组河流相残坡积相沉积砾岩,天坛山云梦山组地层剖面。是以反映华北陆块早期演化历史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以地质地貌景观为辅,以生态和人文相互辉映的综合型地质公园园区。天坛山的构造剖面,东阳河的古火山岩,小沟背的标准地层剖面,共同构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地质史书,一座天然的地质博物馆。
龙潭大峡谷景区位于新安县北部,距洛阳60千米,郑州180千米,连霍高速、310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