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出游 道之始 中篇)(2 / 4)
传老子修道于此,上有丹灶、丹井。”
《肇城志》卷二十九记载:“老君山在县南二百五十里,南跨鲁山,东接嵩县,周围不知几许。突峰悬崖,隐见云表。昔老子修炼于此上,有老君洞,丹灶、丹井遗迹俱存,人莫能至。传闻陟其顶,则襄汉诸山可以指教。”
《太平寰宇记》:“荆楚之地,卢氏东南近处有老君山,纪念老子李耳。中原老聘是楚人。”
《老子翼》卷七记载:“义曰:于是者,发句之瑞也;演者,广畅之理也。二篇者指道德二经也。王子年《拾遗记》曰:老君居景室之山,与世人(迹,唯老叟五人,或乘鸣鹤,或着羽衣,共谭天地之数,所撰书经垂十万言。有浮提国献善书二人,乍老乍少,隐形则出影,闻声则藏形。时出金壶器,中有墨汁,状若淳漆,洒木石皆成篆隶科之字,记造化人伦之始。老君所撰经,皆写以玉牒,系以金绳,贮以玉函。及金壶汁尽,二人乃欲呕心沥血以代墨焉。
《拾遗记》卷三记载:“老聘在周之末,居反景室之山,与世绝迹。惟有黄发老叟五人,或乘鸿鹤,或衣羽毛,而出于顶,瞳子皆方,面色玉洁,手握青筠之杖,与聘共谈天地之数。及聘退迹为柱下史,求天下服道之术,四海名士,莫不争至。五老即五方之精也。浮提之国,献神通善书二人,乍老乍少,隐形则出影,闻声则藏行。出肘间金壶四寸,上有五龙之鉴,封以青泥。壶中有墨汁如淳漆,洒地及石,皆成篆隶刻之字。记造化人伦之始,佐老子撰《道德经》垂十万言。写以玉牒,编以金绳,贮以玉函。昼夜精勤,行劳神倦。及金壶汁尽,二人呕心沥血,以代墨焉。递钻脑骨取髓,代为膏烛。及髓血皆竭,探懐中玉管,中有丹药之屑,以涂其身,骨乃如故。老子曰:“更除其繁,存五千言”及至经成工毕,二人亦不知所往。”
、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仰慕老子修道养生而获的长寿之术,故信道教,特立“万历皇帝老君山诏谕牌”,虔心祈祷:“联躬康泰,无疆福寿,民安国泰,天下太平。”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朝廷遣中使,发帑金,建栾川老君山太清官宫殿。继之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朝廷印造《道大藏经》颁发老君山。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卷二载:“老君山,在内乡县西北250里处,突峰悬崖,隐现云表,世传老子学道于此,药灶、丹炉遗迹俱存,故名”,此庙原有铁瓦盖顶,殿堂两座,内奉老君塑像,旁边铸造铜牛一头,过去香客经年不绝,有“南祖师,北老君”之说——(南阳民族宗教志180页。)
清《内乡县志》卷一记载:“老君山在县北250里处,突峰悬崖,隐现云表,世传老子学道于此,药灶、丹炉遗迹俱存”。
清乾隆年间《卢氏县志》记载:“老君山……老子讲经修炼于此。有老君殿、石柱、铁瓦、丹炉、丹井犹存,明代曾贮藏经八柜,至明末毁蚀无余,顺治间王调元重修。”
清《卢氏县志艺文卷》《敕建老君山金顶太清观记》载:“老君修炼于景室山,在治东南200里许,老君仙山是也,盘据中南之首,太和嵩少为副,绝顶巍峨际天。昔(时)万历二十三年春遣中使,发帑金敕建宫殿。颁赐道经藏贮于中。天启三年秋,邑处士甯(宁)功明暨门朋志友捐金帛、寿梓、雕刻祖师佑圣真君,周陶(应为桃花)元帅神像,配享老君烟火。
清《卢氏县志山川卷》载:“老君山在城南200里栾川镇(原属卢氏辖治),东鸦关岭,西帽盔山,南要儿关,北临伊河。高40里,南望武当,北视嵩岳,东见龙门,西府熊耳。
《卢氏县志碑志》载:“北魏时,为作纪念,在山建有老君庙。到唐太宗时重修,由大臣尉迟敬德监修”。
清《卢氏县志艺文志》记:太清观在老君山,明万历二十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