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出游(白马春风下篇)(2 / 4)
会。该佛像用缅甸玉雕刻而成,身长5米,重8吨,侧卧于榻上。卧玉佛是释迦牟尼的涅盘像,身体右侧而卧,右臂弯曲,右掌托腮,二目微闭,左手放在左腿上,左腿稍曲压在右腿上,卧姿自然,安详自在。玉佛是云南玉佛寺妙明法师和缅甸华侨杨广佛居士所赠。佛像高1.56米,属缅甸白玉,细腻光洁,富于质感,镶嵌宝石,雕琢精美,堪称珍宝。佛像须弥座背后嵌刻碑文,题为《玉佛志》。供奉于玉佛殿。佛像供奉于泰式佛殿内,佛像铜质鎏金,通高7.2米,重达6.68吨。
释迦太子像供奉于法宝阁内,佛像通高1.50米,螺纹高肉髻,着偏左袒式袈裟立于弥须座上。
白马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现存的元代“十八罗汉”造像,采用传统古老工艺夹纻干漆工艺制造。该工艺在宋代之后渐渐失传,元、明时期的夹纻干漆工艺作品在国内已非常罕见,历代的夹纻干漆像不少,但都没有保存下来。白马寺内现存的十八罗汉夹纻像是国内唯一的夹纻干漆组像,实为国宝。大雄殿内供奉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这些佛像皆为元代“夹芝干漆”遗像作品,为一级传世极稀的文物瑰宝。正因为此种造像在国内已非常罕见,所以它们就成了研究古代佛教雕塑艺术,尤其是元、明时期佛教艺术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白马寺保存的古代碑刻40余方。其中,最具历史价值的有:宋崇宁二年刻石、金“重修释迦舍利塔记”碑、元“龙川和尚遗嘱记”刻石、元“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明“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等。“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位于寺山门内东侧,高3.5米,宽1.15米的,立于元至顺四年,碑额篆书,碑文楷书。碑文字体潇洒工丽,据传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子昂的手迹。西侧也有一石碑,碑文是由苏易简撰写的“重修西京白马寺记”,因碑文是分段书写,故又称断文碑。
白马寺到了北魏、唐、宋时代,因为佛教极盛,寺院殿堂巍峨,曾有僧众千余名,僧人们每天早晚按时上殿诵经。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时,殿内击磬撞钟佛诵,钟声悠扬飘荡,远闻数里,听之使人心旷神怡,后成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马寺钟声象征吉祥如意。然而在当代不少国人却将其淡忘了,近年才恢复敲响中华音。
传戒法事
白马寺于近代先后五次传授三坛千佛大戒。这些受戒者来自全国各地和亚洲等国。
佛门弟子们一向公尊洛阳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祖庭”者,祖师之庭院也。
“释源”者,释教(即佛教——为释迦牟尼所创)之发源地也。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建立之后,“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
白马寺保存下来的古代碑刻和供器上,都还留有“祖庭”和“释源”字样。这就使洛阳白马寺和其他任何一座佛寺都有所区别,从而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一种独特的地位。
佛教虽起源于印度,但发展却在我国。汉魏之后,我国佛法日隆。由河洛至江汉,由繁华京师至偏乡僻壤,九州起庙,五岳树塔,“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此皆始于汉明帝之创建白马寺。
佛教不但对我国人民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还经由我国逐步传播到亚洲各国。由于其他一些因素,以及随着近些年人口流动进入欧美,佛教在欧美也有所流传。
白马寺在佛教历史上有重要地位,有“祖庭十古”之说。
我国第一座古刹——白马寺。
我国第一座舍利塔——齐云塔。
第一次去“西天取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