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出游(白马春风上篇)(2 / 4)
受严重破坏。经过北魏末年的“永熙之乱”,洛阳城又一次惨遭破坏。在迁都邺城之后,洛阳仅余寺四百二十一所,其中,尚有洛阳白马寺。大约在“永熙之乱”中,洛阳白马寺虽难于幸免,但还是残存下来了。直到清代,在洛阳白马寺大殿左侧,还保存一座“白马寺造像幢”,幢有五十余尊佛像,上下左右俱有题名。洛阳白马寺曾出土一尊巨大的玉石弥勒菩萨坐像,身高2.16米,系一件极为宝贵的北魏造像佳作。惜已散失海外,现仍保存在国一家博物馆中。
唐武周垂拱元年,武则天敕修洛阳白马寺,这是洛阳白马寺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唐代天宝十四年发生的“安史之乱”,对东都洛阳的破坏甚为严重。洛阳白马寺当亦然。“安史之乱”以后的洛阳白马寺,还保存着一些唐代或唐代以前的断碑。
唐代末年,洛阳长时期陷入战乱兵火。洛阳白马寺再次遭受战乱的破坏。
到了宋代,采取适当保护佛教的政策,宋代淳化三年宋太宗敕修洛阳白马寺。
明代初年,以禅宗中的临济宗最流行。洪武二十三年,太祖朱元璋敕修洛阳白马寺;景泰年间,明政府曾规定各地寺观产业限制为六十亩。
嘉靖三十四年,身为朝廷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总督东厂之职的黄锦,又一次大规模整修洛阳白马寺。由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石碑,保存了关于此次重修的详细资料。此次重修,大体上奠定了洛阳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在洛阳白马寺沿革史上意义重大。据现今地面实测,洛阳白马寺总面积为四万平方米左右,这和明代重修时占地六十二亩的记载基本相合。明代末年,洛阳又遭战乱破坏。
清代同治元年(,立佛殿(接引殿)被焚烧;光绪九年复被重建。接引殿是寺内现存规模最小,重建最晚的一重大殿。清代宣统二年,曾重修清凉台之毗卢阁。
近代时白马寺墙败宇塌,庭阶荒芜,委请上海佛教会德浩法师住锡白马寺,重新营建。此次重修,修建了山门内左右两侧的门头堂、云水堂和天王殿、大佛殿两侧的客堂、祖堂、禅堂、斋堂,又在寺院东南、西南各修建方形歇山顶二层阁楼一座(即钟、鼓楼,也称角楼),以青石镶包了印度高僧墓和天王殿、大佛殿的台基,补修了各殿阁、厢房之门窗;配置铜铁器,铸宝鼎、铜牌、铜钟,并把一尊高约0.90米的白玉佛迁奉于毗卢阁内。
战争爆发后,中州大地处于战乱兵火之中,白马寺两度败落,墙颓殿倾,野草没膝,一片荒凉景象,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夕。
近代对白马寺的全面修复,这一次重修,前后持续十年,用款数十万之多,翻修主要殿阁,彩绘天棚、梁、架、斗拱,油漆门窗、殿柱,广聘新老艺人塑造佛像,贴金涂彩;培植花木,砌阶修路。使千年古刹,面貌为之一新。寺院的山门、大佛殿、天王殿得到维修加固。,齐云塔院得到扩建。为接待广大游客和前来朝拜的海内外佛门僧众,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新建了钟鼓楼、法宝阁、藏经阁,新辟了玉佛殿、卧玉佛殿、六祖殿,泰式佛殿,修建了山门前的广场。经过扩建后的白马寺总面积达到200亩左右。
如今的白马寺分为古建区、齐云塔院、印度佛殿苑、泰国佛殿苑、缅甸佛塔苑。
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历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屡经战乱,数度兴衰,古建筑所剩无几,为保存这一着名文化古迹,曾进行过多次修葺。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
白马寺古建区坐北朝南,为中轴对称格局,布局规整,主次分明。寺内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凉台,两侧还有钟鼓楼、门堂、云水堂、客堂、斋堂、祖堂、禅堂、方丈院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