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出游(云岗中篇)(2 / 5)

加入书签

分别是释迦、文殊和维摩诘。佛结跏坐在中央的须弥座上,施无畏与愿手印,静静倾听;文殊菩萨在佛右侧,半跨坐榻,双手动作似在言说;佛左侧的维摩居士,头戴尖顶帽,身着大氅,右手举麈尾,侧身似与菩萨对话。此幅浮雕画面,表现的是《维摩诘经》第十一“菩萨行品”的故事情节。

除此之外东壁中层南侧有“鹿苑说法”,西壁对应为“弥勒出世”。东壁北侧有“降服火龙”故事龛,西壁中层中央有“降魔成道”故事龛,在“降服火龙”龛外,崇山峻岭之间有9身瘦骨嶙峋、身着短裤,背囊攀山的梵志形象;在“降魔成道”龛外,有17身面相狰狞,手执各种武器,向佛袭击的魔军。这些形象的创造,融入了艺术家对佛经故事的理解,生动而夸张,精彩而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第6窟中佛传故事是表现的主题之一。从中心塔柱下层四面到洞窟东、南、西三壁下方,以右旋礼佛的顺序,浮雕刻画出数十幅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讲述了古印度释迦族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出身不凡、智力超群,却深感人生的苦恼,决意出家寻求解脱,历经了种种磨难,降服了魔军外道,最后悟道成佛的故事。

第7与第8窟为一组双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是继早期昙曜五窟之后开凿的洞窟。窟外建有上下三层,面阔三间的窟檐,该窟檐是93年按照原有清代阁楼样式重新修建的。

第7窟前室北壁上开明窗,下凿窟门,壁面风化严重,但其窗门外侧残留的多层造像与印度阿旃陀的大拱门洞窟外壁雕刻十分相似。第7窟前室东壁上部均分层分栏雕刻佛本生故事画面。后室北壁造像分为上下两层大龛,下层龛内为二佛并坐。上层龛内中央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两侧为倚坐佛像。

明窗与拱门雕刻尤为精彩。明窗为拱顶,拱壁外侧风化,内侧上边楞为弧形翻转的两条蛟龙,龙首下,两侧各有一尊立式菩萨,站在束帛座上。拱壁两侧,下为山峦,拔地而起的是沧桑而婀娜生长的大树,树荫下各端坐一位坐禅比丘形象。

窟门拱顶正中雕一朵团莲,四周飞天起舞。内侧上拱边框为连续排列的忍冬叶,周围雕伎乐天人。拱内侧壁分为上下层,下层为天王门神,逆发胡人形象,手持金刚杵或三叉戟。上层雕出多头多臂神像,东壁雕三头四臂,西壁雕三头六臂。

南壁窟门两侧,雕刻着一对塔形门柱,塔身方形,每层有童子相的夜叉,二童子作出相互戏谑的动作,生动有趣。塔底是举塔力士,风化得仅剩轮廓。塔顶为向两旁舒展的山花蕉叶,居中盘坐童子。云冈石窟出现的类似塔柱,明显来源于犍陀罗文化。明窗与窟门间的横向长方形龛,上挂帷幕,两旁立柱,龛内雕刻6身胡跪或随意坐姿的供养天人,神态传神,姿态优美。

第八窟(佛籁洞)前室北壁上开明窗,下凿窟门,壁面风化严重。前室西壁雕千佛及供养人,但均风化严重无存。东壁雕刻佛本身故事以及供养人,但因风化严重不可辨认,下层北侧有一拱门与第7窟相通。

后室北壁顶部三角纹带雕刻之下有上、下两层大龛,下龛为圆拱龛,高4米,龛内雕坐佛。上龛为盝形帷幕龛,龛内中央为倚坐佛,两侧各有一交脚菩萨,最外两侧为思惟菩萨。龛楣十二格内各雕一身飞天,龛楣上方雕有十四身伎乐天。

明窗东西两壁雕刻内容相似,呈对称之貌,下层均雕连绵的山岳,上层均为坐禅弟子。同时两壁北侧各雕有枝繁叶茂的菩提树,树枝交绕于拱顶,位于菩提树的北侧还各有一位菩萨,菩萨姿态优美,神态自若立于束帛座之上。

拱门东西两壁下层现各存力士一驱,但下部风化严重。上层东壁雕三头八臂护法神像,身骑牛。西壁雕五头六臂护法神像,身骑孔雀。如果说拱门两处的护法雕刻是外来文化交融的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