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出游(2 / 6)

加入书签

的经济命脉。其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着称于世。

文庙即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平遥文庙位于平遥县城内东南隅,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其大成殿为金大定三年重建,至今保持原貌,是我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平遥文庙坐北向南,规模宏大,规制齐全,成为平遥古城的主要文物旅游景点之一。

清虚观是古城内最大的道观。按照道东佛西的传统布局安排,坐落于东大街东段路北。清虚观始建于唐显庆二年,原名太平观,宋治平元年改为清虚观。元初改名为太平兴国观,后又易名“太平崇圣宫”,清代时复称清虚观。历史沧桑,人世变迁,岁月的流逝使这里的许多道教偶像所剩无几。后清虚观被开辟为平遥县综合博物馆。

平遥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为夯土城垣。明洪武三年重筑,由原“九里十八步”扩为“十二里八分四厘”(6.4公里),变夯土城垣为砖石城墙。明清两代先后有二十五次维修,城墙平面呈方形,周长6162.7米,高10米,垛堞高2米,顶宽3—5米,墙身素土夯实,外包青砖,内墙砖砌排水槽77个。墙顶外筑2米高的垛口墙(又称挡马墙)取孔子弟子、贤人之数,设垛口3000个,敌楼72座,内砌女儿墙。四隅角楼四座,东城墙上有点将台,东南角城顶上筑奎星楼和文昌阁。

瓮城,指建在城门外的小城,又叫月城,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平遥古城的瓮城城门与大城门的朝向多数呈90°夹角(南门和下东门除外),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翁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建筑格局。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和民居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南大街为轴线,形成了封建礼制的格局,包括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古城内的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铺面后的居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总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

在公元1840至1911年之间,平遥城内的重点民居得到了建设。这些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些建筑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民俗活动旱船是用竹条、木条、彩绸编扎成彩舫,四周用绸缎围合,面用木条、绸缎搭篷。表演时以吹鼓乐伴奏,一人乘船扮演女子,用彩带系船驾于肩上,假脚盘坐“船”中,似乘船状而行走。另一人扮船夫,持桨在前划引。

高跷是平遥古城又一特色民俗活动。用两根木棍制成跷腿,一般在6尺上下,高者达1丈2尺。木棍上端处横装踏板,表演时演员的小腿绑在木棍上端,脚踏踩板,按各种舞步走动表演。技艺高超者,可跳跃板凳、桌子等障碍物或跌八叉、“金鸡独立”、下软腰。

抬阁是将铁杆固定在抬杆上端,抬杆周围用莲花、彩云等各种道具装饰起来,再将三四个扮演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