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出游(2 / 3)
许多殿舍,浑然一体,并洞为门,把上院、中院、前院分割开来。实际上寺院三分之二殿堂均为双层建筑结构,层层叠叠、曲曲折折,曲径通幽,既有一般寺院之格局,又有园林建筑之妙趣
小西天的建筑风格及特点,可以用“小、巧、精、奇”四个字来概括。“兹山之高,不过数百步耳,兹山之大,止设数十塌耳”。这里的景象一切都在小中发生,一切都在小中体现,足见她“小”得不俗。而“因地布景,种种清秀”,雕塑传神,呼之欲出,妙在布局的变化,足见她“巧”得灵活。寺院布置得体。殿堂构造缜密,精雕细刻,出神入化,足见她“精”得细微。“左仰古寨,千仞绝壁,右带西坡,峰峦叠翠”。再加上举世罕见的悬塑,足见她“奇”得拔萃。如此精巧别致的格局和清幽雅洁的景象,在建筑史上真可谓别具一格,独具特色。
上寺的大雄宝殿保存完美无缺的悬塑艺术。全堂彩塑是我国迄今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彩色艺术群塑,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大雄宝殿殿内悬塑大多绘塑于明崇祯十七年到清顺治十三年之间,殿内之悬塑流光溢彩,璀璨夺目,精美动人,完整如新。
建筑面积仅有216.72平方米的寺庙殿堂之内满布彩塑,除佛坛之上的5尊主像外,墙壁、檀柱甚至屋椽之上,皆塑绘着数以千计的彩塑。这些彩塑姿态各异、造型生动,置身于佛国的殿堂楼阁之中。高者达3米多,小者仅有拇指大小,繁而不杂,靡而不乱,井然有序地表达着佛教的大千世界。在国内的许多名山古刹中,虽不乏各种类型的悬塑,但无一处如小西天之纷繁华艳,无一处如小西天之精美绝伦。
如果说大雄宝殿中鬼斧神工的悬塑艺术令人惊心动魄的话,那么殿内梁架中的彩绘更是弥足珍贵,这就是用沥粉贴金制作的近似于宫廷的龙凤和玺彩绘。这种彩画形式属于明清建筑彩画中的最高等级,是属于皇室专用的彩画。由于等级高、造价昂贵,实物保存下来的十分罕见。然而,这种高等级的彩画能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寺院中出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从历史记载看,小西天是典型的佛教禅宗寺院。小西天在不同时期,又分为禅宗的两个派别“曹洞宗”和“临济宗”。《重修廊庑碑记》下题有“曹洞正宗菩萨戒比丘隆鉴”等,说明小西天创始人东明应是曹洞宗僧人。另据 《西方圣境灯油碑记》又有“传临济正宗第二十六世龙池净土觉天禅师”的记述,说明清雍正年间的住持觉天禅师属于临济宗。据此明末至清雍正初年,小西天应属曹洞宗,之后则属于临济宗。
下院半云轩内珍藏着一部保存完整的汉文大藏经明永乐北藏,据清康熙《隰州志。重修藏经殿观音堂人祖庙记》记载, “其释典颁于明万历年间,共计六百七十八函,特赐护持”。原藏于圣境寺,俗称“大西天”(后毁于民国年间),建国后,收存于小西天半云轩。明永乐北藏是明朝宫廷刻本,明成祖朱棣为报父母生育之恩于(明永乐十年)敕令在北京开工雕刻,~(明正统五年)始告完成。因区别于永乐十年刻印于南京的另一部大藏经《永乐南藏》,故称为《明永乐北藏》。全藏自《大乘般若经》至《大明三藏法数》,计收636函,6361卷,1621部、千字文编次自“天”至“石”。明神宗于(明万历十二年)补雕续藏经,依神宗御制新刊续入藏经序,由《华严悬谈会玄记》至《第一希有大功德经》止,共续刻了各宗着述36部、41函、410卷,千字文编次自“钜”至“史”。此为神宗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发愿而雕刻,故又增添神宗母印施佛藏经序、赞,并附《永乐南藏》四种经卷和目录,计5部、16函、153卷,千字文函次自“天”至“鉴”。小西天现保存大藏经略有缺失,共计为1657部,677函、6770卷,千字文函号自“天”至“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