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出游(2 / 3)
为患的是蚩尤!”龙虎山张天师奏请:“古代忠烈之士死后成神,蜀将关羽忠勇绝伦,陛下祷告召之必胜无疑”。于是皇帝令天师在宫中焚化符箓,一位美髯公旋即披甲佩剑而下作答:“臣等会齐岳渎阴兵,立助为陛下灭妖!”几日过后盐池水积满如初。皇上大悦,降旨在解州修建关羽庙。第二次是元佑七年知州张杲之重修。稽考史载,宋真宗大中祥符间的重建,是历代帝王首次敕建关庙,所以“殿皆石柱,雕龙飞腾,庙貌宏丽甲于天下”。张杲之重修后,随着关公被封为“崇宁真君”,解州关庙又被悬匾为“崇宁宫”。
金代两次修葺:一为大定三年,管军范公重修殿宇,贡士南涛作文记述;一为泰和四年奉朝命重修,知州田德秀撰有《重修关庙记》。
至元三年,先有靖应真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忽必烈之旨护持解州关庙,并两建道院于关庙之左,称崇宁宫(即今之解州关帝庙东宫),从属于主庙。其徒孙张志安在大德七年地震损坏关庙之后重新修葺,起始于至治三年,完工于泰定元年。
明初,关公仰崇之风继续沿袭,官民对解州关庙的修缮也持续不断。弘治年间初定祀典,嘉靖期间官祭升格,明神宗朱翊钧先后追封关羽为“协天大帝”、“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并敕赐庙额为“英烈之后”——解州关庙的营建达到了高潮,庙势亦于当时为最壮,达到鼎盛时期。
清代,由于皇家崇祀关帝大大超过前朝,解州关帝庙不仅延续着明末的盛况,而且作为“武庙之冠”逐渐成为世人朝圣之地。
康熙四年重修关帝庙;三十七年五月,康熙帝亲笔书写“义炳乾坤”匾额,悬挂庙内;四十一年四月庙会期间,一场大火使解州关帝庙焚毁无遗;四十二年,康熙帝西巡临解,发帑金一千两重修,到康熙五十二年,知州祝增才恢复旧规。
雍正十二年,果亲王拜谒解州关帝庙,指画关帝圣像,题写诗章及联额,其诗今存崇宁殿前碑亭。
乾隆十八年,知州韩桐修葺廊庑、绘制壁画、移建乐楼、增修牌坊、完善结义园;乾隆二十七年,州守言如泗先改八卦楼为御书楼,又改麟经阁前楼为刀印二楼,厘正匾额,修缮东西大牌坊,改建结义园、功德祠,并在庙西建设“关夫子故里”碑亭。此后又有修补。
嘉庆二十年解州一带6.7级地震的发生,关帝庙饱受摧残。
道光四年开始筹划修复,因资金不足,只进行了支撑加固。
咸丰九年,前州牧叶筱珊会同杨铁臣、程立斋等人,筹银1.7万两,命董清海督工,历经十余年,于同治九年完成春秋楼、廊房、内外牌坊、大门角门、结义园、功德祠、崇圣祠、部将祠、追风伯祠的修复。
光绪元年,鼓楼重修;三年“义壮乾坤”坊被火烧毁。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元年,解州关帝庙连遭火灾,午门、大门、乐楼、东西角门、东西华门、钟楼、庙外西侧木坊、部将祠、追风伯祠、官厅、崇圣祠及百余间廊房皆成灰烬。
民国期间,战乱频仍,解州关帝庙的维修工程远逊于前遭受巨大破坏,关帝庙的崇宁殿、圣母殿、嗣圣殿、春秋楼、刀楼、印楼、东西官厅及廊房多被损毁,,将关帝庙内的娘娘殿和太子殿拆除。
五十年代初,重修了崇圣祠大殿、“威震华夏”木坊和部分廊房,彩绘午门壁画,彩画了崇宁殿。
70年始,先后修复194间廊房、雉门卷棚、午门翼角、御书楼卷棚、东西宫门楼和宫墙、后宫院围墙,翻修东西官厅,重修“山海钟灵”等5个牌坊。
80年代初,收回结义园,重修三义阁、君子亭、结义坊等主体建筑。
90年代,先后大修了御书楼、春秋楼,重浚结义园莲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