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出游(2 / 5)
先民们的眼泪,又能代表“祖河”,就将河名改成了“沮河”。桥山与印台山之间的这段沮河,因在印台山下,故又称为“印池”,其寓意为黄帝用印之水,传说黄帝总在此淘洗玉玺大印,对面即为黄帝置印的印台山。印池占地300余亩,水域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总蓄水量46万立方米,再现出“沮水秋风”、“桥山夜月”的自然景观,也使黄帝陵山环水绕。
轩辕桥,横跨着一座通往北岸轩辕庙的轩辕桥。轩辕桥为仿灞河古礅梁桥,全长66米,宽8.6米,高6.15米,共九跨。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桥体全部采用花岗岩,每根石梁长5.71米,重10吨,由121根石梁铺砌而成,给人以粗犷、古朴、厚重的视觉效
轩辕桥的北端即桥北广场,与轩辕庙的龙尾道相连接,面积1584平方米,地面用花岗岩铺砌。广场上耸立着四根高4.8米的花岗岩望柱,既烘托了庙前的庄严气氛,也是黄帝陵庙前区的标志之一。
轩辕庙前的龙尾道,共设95级石质台阶,经五个踏步组逐级登高,寓意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
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位于轩辕庙中轴线上,为仿汉风格的石质建筑,建筑面积224平方米,五开间布局,4.8米高的18根柱子为花岗岩整条石。庙门台基比庙前广场高出2.72米。庙门正上方石匾“轩辕庙”匾,为蒋鼎文先生年清明节祭陵时所题。
轩辕庙山门内西侧有一棵高大的古柏,即着名的“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5000余年,相传此树为轩辕黄帝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又称“轩辕柏”。 柏树枝干苍劲挺拔,树叶青翠,主干略向南倾斜。树高19米,胸径11米,其冠如盖,其势巍峨。黄帝手植柏是现存最古老的柏树,“中华名树公选养护委员会”将黄帝手植柏评为中华百棵名树之首,世人誉之为“世界柏树之冠”。
诚心亭北为碑亭。其形式与诚心亭相仿,面积较之略大,中间仍为过亭,东西两侧有砖墙。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施灰布板瓦、筒瓦,枋额间施旋子彩绘。碑亭面南柱子上有一幅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三万里”。
黄帝脚印石旁,有一棵汉武挂甲柏,又称将军柏
轩辕庙人文初祖大殿是祭祀轩辕黄帝的正殿,也是整个庙院的主体建筑,坐落在庙院中心。重建于明朝,1959年曾做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重修。人文初祖大殿占地282平方米,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大殿屋顶为歇山顶,雕透花脊,屋面由灰布板与筒瓦相扣覆盖,檐部施勾头滴水,前檐及其他三面均有斗拱。前檐当间建有六扇隔扇门,次间、稍间则各有四扇隔扇门。檐下的栏额、平板枋为和玺彩绘、斗拱彩绘,两侧与两侧背面、内梁等处的彩绘,均精致华丽。正殿门楣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大匾,字体铁画银勾,刚中藏秀。
大殿正中木质壁龛内供放着一尊巨大的石刻轩辕黄帝浮雕像。这尊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浮雕像,是以东汉恒帝建和元年建于山东济宁嘉祥的武梁祠黄帝石像为蓝本,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适当融入现代审美理念放大刻制而成。
黄帝浮雕像为全身像,石料采用富平墨玉,高3.6米,宽3.3米,重11吨。浮雕轩辕黄帝沉稳站立,步履向东又回首望西,抬臂扬手,冠带简朴,着装无华。神龛四周的图案为: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轩辕庙山门至人文初祖大殿的中轴线东西两边,有两条长长的碑廊,碑廊按汉代建筑风格设计。
碑廊将黄帝陵历代保存的石碑按时代先后和内容类别有序排列,西侧碑廊自北向南依次陈列自宋至清末的56通祭祖和记事古碑。
人文初祖大殿北面,是占地1万平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