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宇宙通用语言(求追读!收藏!)(1 / 3)

加入书签

    相比于技术组的十数人,理论组目前就杨学斌一人。

    因为在筹备期,他的任务真的很轻松,只需要将雷达的各项性能指标列出来就行,技术组会根据这个目标去联系各机部,将巨型雷达制造出来。

    红岸工程,一切围绕巨型雷达而存在。

    仅仅一天,他就完成了任务。

    接下来的日子,除了偶尔开开会,杨学斌的时间都在学习,主要是学习各种雷达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作为重大的国防工程,红岸工程有自己的图书室。

    里面不仅有大量的相关书籍和资料,还有国外最前沿的相关期刊。

    很快,杨学斌就锁定了自己的目标。

    电晶体。

    电晶体属于电子管的升级版,具有体积小丶功耗低丶响应速度更快,准确性更高等特点,国际主流早已经全面取代了电子管。

    无论是雷达,还是计算机,M丶S都早就进入了电晶体时代。

    即电晶体雷达和集成电路计算机。

    但东大主流还是电子管。

    这意味着同样的技术指标,如果使用电子管需要造得更大,消耗的能源更高,但性能却会更不稳定,特别是红岸基地的巨型雷达。

    因为功率太高,不仅电子管需要特制,而且还极易损坏。

    当然,雷达和计算机虽然同样要用到电晶体,但设计目标却完全相反。

    计算机电晶体追求在微小电压下快速开关,而雷达电晶体则是追求在高压下放大微弱信号,就像跑车和卡车的发动机都叫内燃机,但构造天差地别。

    虽然构造天差地别,但基础物理原理相同。

    杨学斌的目标也不能说就是电晶体。

    而是晶片,也就是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

    他虽然不了解雷达,可也知道现实世界的雷达基本上都已经晶片化了,就更别说是计算机了,晶片早已经达到了2纳米的层级,快要接近矽晶片的物理极限。

    作为计算机博士,杨学斌不可能不了解计算机硬体。

    特别是晶片。

    没办法,新闻上不是今天说晶片被卡脖子,就是说明天光刻机被卡脖子,他为此也愤怒不已,于是就去认真研究过光刻机原理,以及晶片的制造过程。

    不能说精通,但理论和流程都了解。

    这就够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