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任务完成,回旅顺,讲鞍山加052(3 / 4)

加入书签

有照本宣科,而是从最基础的舰型设计讲起。

“双艏柱、球鼻艏、方尾……”石毅的手指沿着流畅的舰体轮廓线划过,“这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最大限度优化高速航行时的流体力学性能,降低兴波阻力。

球鼻艏内部,是主动声纳阵列的核心舱室,其位置、角度,与舰体水下声学特征息息相关……”

他拿起一支粉笔,转身在旁边的黑板上快速勾勒出舰体横剖面,标注出龙骨、肋骨、纵桁的分布密度和特殊加强区域,“这里的结构冗余设计,是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加装的更重武器系统,预留了升级空间。”

一位专攻舰体结构的老专家推了推眼镜,指着图纸上一处复杂的焊接节点:“石工,这里的应力集中点,采用这种多层搭接加内部桁架支撑的复合结构,强度计算模型……”

石毅没有丝毫停顿,接过旁边递来的计算尺和图纸,直接在黑板上演算起来:“模型建立在弹性力学和材料疲劳极限基础上,核心公式在这里……我们引入这个修正系数,是考虑到高强度钢材在长期海水腐蚀环境下的性能衰减……”

清晰的推导过程,精准的数据引用,让提问的老专家频频点头,眼中异彩连连。

接下来的几天,一号技术会议室成了不眠之地。

嗯,石毅也不是只讲这鞍山舰,他在系统中,兑换了更加先进的052的图纸和技术资料,也将现在可以生产制造的部分,加入了讲述之中,生产条件达不到的,这当成一个方向,大体讲述一下。

就比如,对于战舰的重中之重—动力系统。

当石毅展开那套复杂的蒸汽轮机-锅炉联合动力系统图纸时,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高压过热蒸汽参数,远超我们现有舰船!”动力组的老专家声音带着难以置信,“锅炉热效率、涡轮叶片材料、减速齿轮箱的精度……这……这”

石毅沉稳依旧。他不仅详细讲解了锅炉水循环、蒸汽过热、涡轮级间效率匹配等核心原理,更拿出了几份他早已准备好的关键材料性能指标要求清单和加工工艺路线建议书。

这是他结合当前国内冶金和机械加工的最高水平,可运用的052驱逐舰的技术,现阶段可能实现的极限目标。

“材料是基础。”石毅指着清单上一种耐高温高压合金钢的成分要求,“这种合金,抚钢那边有基础,需要调整配方,重点攻关冶炼纯净度和锻造工艺。

涡轮叶片,必须走精密铸造加后续电解加工的路子,精度要求……”他详细描述了加工流程和设备需求,听得在场负责动力制造的工程师们手心冒汗,却又双眼放光。

火力系统讲解时,气氛更加炽热。130毫米双联装主炮的自动供弹、扬弹、复进机构图纸。

防空系统更是全新领域:双联装37毫米高炮的火控雷达引导、近炸引信预制破片弹……每一个名词都冲击着专家们的认知。

石毅在黑板上画出了简易的火控系统框图:“核心是雷达测距测角、弹道计算机解算、伺服机构随动。难点在于雷达精度、计算机小型化和反应速度。”他没有深入讲解未来相控阵雷达和微型芯片,但点明了方向:“未来防空,必然是雷达探测、高速计算、快速反应三位一体。电子技术,尤其是小型化、高速化的电子技术,是决胜关键。”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让负责电子和火控的专家们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夜深人静,旅顺基地招待所的房间里依旧亮着灯。

周慧兰早已在隔壁房间沉沉睡去。石毅独自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的不是鞍山舰的图纸,而是一叠崭新的稿纸。

稿纸的抬头上,赫然写着几个字:《未来水面作战舰艇技术发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