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2章 养老组(2 / 4)
、耗材、软件支持,拉一个清单给我。”
蒋季同的话像是一颗定心丸,刘阳点了点头,眼神重新变得专注:“我明白了,蒋师兄,我今晚就开始弄。”
“不要熬夜爆肝!这是教授特意叮嘱的,注意劳逸结合,这是个长期战役。”蒋季同叮嘱了一句,又看向其他几人,“大家都一样,我知道你们现在脑子里可能一团乱麻,没关系,从啃透资料开始。先把框架和基本概念搞清楚,我们是一个团队,遇到任何问题,随时在群里讨论,或者直接来找我。”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严肃:“杨教授信任我们,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资源和自由度,我们也必须对得起这份信任。”
众人凛然,纷纷点头,最初的震惊和狂喜过后,沉甸甸的责任感已经压了上来。
可是蒋季同马上又说:“不用有任何压力,搞科学研究一定要放松,有激情,不要有沉重感。”
后面也是杨平的原话,蒋季同现在搬出来说给师弟师妹们听。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开始啃资料,啃专着,啃论文,几乎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杨平给的资料信息量极大,不仅涵盖了免疫学基础、蛋白质工程、化学生物学连接技术的最新进展,还包含了大量计算机辅助设计、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的介绍。
楚晓晓一边恶补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边开始着手规划她的细胞实验平台。她列出了一长串需要的细胞系、抗体、ELISA试剂盒、流式细胞仪的上机时间等等。遇到不熟悉的技术,她立刻在群里提问,往往能得到蒋季同的及时解答,或者杨平直接解答。
何子健和王超则在深入理解“增强子”设计逻辑的同时,开始梳理已知的免疫调节功能域。
何子健更关注内化信号和共刺激分子,王超则侧重于与病毒抗原提呈相关的受体和通路,他们将自己的初步整理结果共享在群文档里,供刘阳参考。
刘阳的效率最高,在啃完资料的核心部分后,他迅速拿出了一套比较简单粗糙分子克隆平台的搭建方案。包括采用Golden Gate组装等高通量克隆技术,利用实验室自动化工作站进行部分操作,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质粒构建与验证流程。
方案不是很成熟,甚至有点幼稚,但是得到杨平的肯定。杨平的理念很清晰:不要等到什么都成熟再开始,而是先开始,后面再慢慢修正升级,就算错了也没事,大不了重新再来,不试试怎么知道是错误的,科研本身就是试错的过程。
蒋季同则是最忙碌的一个。他不仅要消化资料,深入调研连接技术,还要协调整个团队的日常运行,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琐事——从实验室台面的分配,到特殊试剂的订购,再到与研究所其他部门的沟通。他展现出了出色的管理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将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确保杨平可以完全不受干扰地思考战略问题。
他还经常去请教唐顺怎么管理科研,唐顺对他刮目相看,这家伙平时有点吊儿郎当,现在怎么做事这么上心,看来是真的热爱免疫学。
一周后的下午四点,第二次组会准时开始。
这一次,会议室里的气氛明显不同,少了些拘谨,多了些专注和急切,每个人面前都摊开着笔记本和电脑,笔记本上面写满了待讨论的问题。
“都说说进展和遇到的问题。”杨平开门见山,没有废话。
刘阳迫不及待地抢麦第一个发言,他调出ppt,展示了他设计的分子克隆平台流程图:“平台的核心架构已经设计完成,我会继续做一些修正,根据楚晓晓和何子健提供的初步功能域列表,我利用软件初步筛选了一批可能的氨基酸序列,并进行了密码子优化。目前已经合成了第一批共15个‘增强子’候选分子的基因片段,预计后天可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