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基层走访(9)(2 / 3)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所适从,再然后又有一位勇于改革,拼搏进取的企业领导者和改革带头人把企业从低谷中带出来,再创辉煌,达到新的巅峰。
可是好景不长,企业进入顺境后企业管理者的心态就发生了变化,沾沾自喜,骄傲自满,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意志消沉,不思进取。有的甚至贪图享乐,腐化堕落,直至把企业家底败光,使企业重新面临绝境。
真所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第六公司下属的这几家企业的命运几乎完全寄托在了少数明星企业家的身上。而且,据林志强所了解到的,中原县的几家国有大型企业几乎都走过了这样一个曲折多变的波浪型的发展历程。
国有企业好像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怪圈,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宿命的兴亡周期律。报纸和杂志上经常有专家学者撰文讨论分析这种现象,指出造成国企的这种尴尬现象的原因在于国企的产权不明晰,责任缺位,企业只不过是明星企业家们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驿站,无论干得好与坏最终都得离开它。干好了提拔升官,干不好被免职调离异地为官,无法真正做到与企业生死与共,同呼吸共命运。
因此明星企业家们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短期行为,没有长远目标和打算,更没有所谓的百年大计,这就是导致国企短命,昙花一现的根本原因。
而破解这个难题和顽症的最佳办法就是进行产权改革,明确责任,使企业管理者拥有股权,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从而才能真正做到与企业生死与共,把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从而使企业实现永续经营,长远发展。
但是在产权改革,让企业管理者们持股的问题上也不是没有过争论,有一些学者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国企是国家的资产,是属于全体国民和整个国家的,不能沦为某个或某些管理者的私人财产。国企管理者们只不过是国企的管家,管家领到了工资和报酬就应该付出劳动和心血,尽心竭力经营管理好企业,这是天经地义的。不能因为管家做好了本职工作,管好了企业就要取主人而代之,从奴仆升格为主人。
国有企业是否都要实行产权改革,使管理者们拥有股权,这是一个政治经济学领域的课题,林志强不是经济学家,无法给出正确的答案。但是作为第六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他却必须作出决断,通过改革使第六公司所属企业,陷入困境的国企起死回生,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这是他作为一个企业的第一管理者的职责,同时也是当务之急。
林志强在结束了对平湖市和平湖地区下属国有企业的调研活动后,又带着公司的部分班子成员等一帮人顺道到中原地区附近的几个乡镇看看,再顺便做做调研工作,因为他早就听人说现在农村里的日子好过一些啦,所以他也想看有没有什么见子打子的好路子,这才带领调研组一行人马不停蹄地跑了好几个乡镇。
林志强要为那个中原公路至临梨公路这个高速公路工程的可行性,也好为自己的企业揽上一个工程做努力啊。
中原市位于东南省中部平原地带,水量丰沛,河流众多,气候适宜,自古以来就是水乡园林,鱼米之乡,曾经是东南省首屈一指的粮棉产地,富庶之乡。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各地都刮起了一股大办工业之风,并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做“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看起来仍然是把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但实际上是以工业为核心,以商业为龙头,强调突出工商业,农业处于从属地位,加上国家长期以来对农副产品实行指导价格,农业效益比较低下,更加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民们每年种个一亩三分地,收获的粮食留足口粮,销售余粮,再刨去农药化肥,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开支,手里基本上就没有活钱了。有的人在粮食之外再种点棉麻等经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