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破局谋变风云渐起(1 / 5)
楚国在面对周边国家联合遏制的困境时,外交努力初见成效。
与楚国素有往来的温国,其国君在楚国使者晓以利害后,率先动摇。
温国地处交通要道,商业繁荣,与楚国的贸易往来曾是其经济重要支柱。
自参与联合遏制后,温国的商人们怨声载道,因楚国商品的缺失,市场变得萧条。
温国国君思量再三,对楚国使者说道:“楚国与温国情谊深厚,此次联合实非本意。
我愿与楚国恢复友好,退出联合行动,但希望楚国能既往不咎,重启贸易。”
楚国使者欣然应允:“温国主英明,楚国向来重情重义,只要温国退出,两国贸易即刻恢复,且楚国还将给予温国诸多通商优惠。”
温国的退出,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联合遏制的联盟中激起层层涟漪。
其他国家见状,也纷纷暗自思量自身利益。
与此同时,楚国在贸易拓展上取得了更为显着的成果。
贸易使团成功抵达了遥远的瑞国。
瑞国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但因地处偏远,与外界交流甚少。
楚国使团带来的精美丝绸、先进的陶瓷制作工艺以及各种新奇的文化产品,让瑞国国君大开眼界。
楚国贸易使团团长向瑞国国君介绍道:“瑞国资源得天独厚,若与楚国互通有无,楚国的先进技术和丰富商品将助力瑞国展,而瑞国的特产也能在楚国广阔市场畅销,此乃双赢之举。”
瑞国国君心动不已,当即与楚国签订了贸易协定。
楚国的丝绸、茶叶等特产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瑞国,而瑞国的珍稀矿石、特色皮毛等也进入楚国市场,极大地丰富了楚国的贸易种类,缓解了贸易封锁带来的经济压力。
在国内经济自给自足方面,楚国百姓积极响应政府号召。
农民们开垦荒地,扩大种植面积。
在楚国南部,原本因旱灾而荒芜的土地上,如今种满了耐旱的新品种农作物。
政府派遣的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植,推广轮作、间作等先进种植方法,不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还保护了土壤肥力。
一位老农感慨地说:“以前不懂这些,收成总是不好。
现在有了专家指导,种出来的粮食又多又好,再也不怕没饭吃了。”
手工业者们也积极创新,提高生产技术。
楚国的陶瓷工匠们研制出了一种新的烧制工艺,烧制出的陶瓷更加精美耐用,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金属工匠们打造出了更为锋利的兵器和实用的农具,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通过新开辟的贸易路线远销他国。
然而,楚国的这些应对举措引起了联合遏制联盟中一些强硬国家的不满。
悍国便是其中之一。
悍国国力强盛,军事力量雄厚,一直妄图称霸周边地区。
悍国国君认为楚国的展壮大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决心加大对楚国的遏制力度。
悍国国君召集大臣们商议:“楚国竟敢突破我们的封锁,还分化我们的联盟。
若不加以严惩,日后必成大患。
我们应联合其他坚定的盟友,对楚国动一场大规模战争,彻底削弱楚国。”
于是,悍国联合了同样态度强硬的蛮国,两国秘密集结兵力,准备对楚国动突然袭击。
他们计划从楚国东西两侧边境同时进攻,让楚国尾难顾。
楚国的探子察觉到了悍国和蛮国的异常举动,迅将情报传回国内。
楚尘得知消息后,立即召开紧急军事会议。
楚尘神色严峻地对将领们说:“悍国和蛮国妄图对我们动突然袭击,我们必须严阵以待。
大家根据敌军动向,提出应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