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新政(2)(1 / 2)
苏菡没想到萧景辰居然已经想到了这么远,她眼眸放光,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她记忆里的那些往事。
尤其是关于义务教育这块,讲得格外仔细。
不过一晚上的时间,萧景辰和苏菡便确定了要办教育、设立医疗点的事情。不过作为百年大计,光是其中一点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就太多太多了。
萧景辰皱着眉头道:“此行虽好,可所费资金巨量,只怕国库不堪重负。”
苏菡道:“所以,咱们大周需要变革!”
“变革?”
“对!过往都是重农抑商,商人地位低贱,士农工商,排在最末。可若无商业,社会发展极慢。人间的财富也累计不起来。所以,还是得放开商业,鼓励商业……”
从农业经济转型到商业经济,固然是非一日只计,但眼下可以慢慢放开。即便这一代达不到理想的状态,但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慢慢的总会步入正轨,整个社会也能完成质的飞跃。
当然种种事情,说来容易,真做起来就涉及到方方面面,繁而又杂。
特别是要推行这些新政,在朝内朝外都受到了不少的阻力。
在萧景辰登基之前,徐国公乃是萧景辰的强大助力。如今政见不同,又将他们甥舅俩推向对立的位置。
如徐国公为代表的旧派势力。他们作为世家大族出生,贵贱高低之分深入骨髓。甚至很多贵族终其一生都不会和街市上的小贩有所接触。
可突然有一天,你告诉他们,小贩的地方会被抬高,不再排在士农工商的最末。那岂不等同于他们这些贵族的身份要降低了?
而所谓的全民教育也好,设立免费医疗站也罢,前期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徐国公这些人看来,这简直就是在挥霍。
读书本是贵族的权利,贫贱之人读不起书,老老实实地耕地奉养贵族们,这本就是千百年来形成的社会规矩,他们不明白也不愿意去打破陈规旧俗。
萧景辰要改革,动的是整个权贵阶层的利益,引来的反对之声,十分强大。
甚至,还有人闻听到风声,上本参奏皇后牝鸡司晨,干预朝政。为此,萧景辰动了怒,直将罢免了那个官员。
如此种种却依然没有影响萧景辰要改革的决心。为顺利推行新政,萧景辰大胆启用一批新人,在朝堂上培植自己的新兴势力。对于苏菡,则给予了全部的信任和无限的自由。即便为此,引得太后不满,也不曾服软。
整整五年,萧景辰的新政才渐渐看到了雏形。
作为首批实验点的襄城下一百五十个乡镇都设立了医疗站点,五年时间内,已经接诊了上万人次。
同时,这一百五十个乡镇都也都设立了配套的书院,用于培养寒门学子。
于此同时,整个大周的商业也开始进入蓬勃的发展,税赋大大增加。
能如此顺利,说起来也因为徐瑞的全力支持。三年前,徐国公在一次朝会上情绪激动,导致中风。萧景辰就趁机让徐国公告老休养,而让其子徐瑞顶替徐国公的位置,成为了大周朝百官之首。
徐瑞虽然是徐国公的亲生子,但是行事作风完全不同。他从一开始就支持萧景辰的改革,只是在萧景辰的刻意授意下不曾表露态度。所以,徐国公一直以为,他的政治态度和自己是一样的。
可没想到,儿子一上任,就在萧景辰的授意下清理徐国公的党羽。所有顽固派,统统调离政治中心,而启用新派人士。
如此一来,萧景辰推行新政的进度就大大提高了。
徐国公知道后,虽然大怒,可已为时晚也,只能眼不见为净。
自古朝堂风云变幻莫测,为君也好为臣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