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七夕文曲,半步镇国!(1 / 5)
第163章 七夕文曲,[半步镇国]!
周敦实老翰林执掌《江南雅集》十余载,乃江南文坛执牛耳者之一。
他这一句评语落下,绝对是公正,毋庸置疑的!——
“此篇既出,恐人间再难觅七夕新词。”
秦淮河上三十六画舫,此刻竟无一丝声息。
满座士子瞠目结舌,连杯盏相碰的轻响,都凝滞在夜风里。
姑苏才子唐燕青看完新词下半阙,骤然泪如雨下,踉跄后退数步,竟撞翻了案上酒盏。
“难怪……难怪江兄迟迟不肯提笔!”
唐燕青声音哽咽,指尖颤抖,
“江兄心中早有绝世文章,只是不忍落墨……不忍此词一出,世间再无七夕新词!
哪怕是忍受着‘江郎才尽’的诋毁,也默不作声。
是我等,一而再,再而三的逼他不得已,才写出此词!”
“此篇一出,即为[鸣州]之巅不,必是[半步镇国]——!
不出半年,传遍大周,必定镇国!”
“江兄……江司马!”
唐燕青仰天而叹,语带悲怆,“自此之后,谁还敢言七夕词谁还能越这道,高不可攀的七夕词之天堑!”
“我方才,竟有一丝犹豫……竟敢质疑江兄之大才!”
他猛然捶胸,踉跄跪地,“罪该万死!罪该万死啊!”
秦淮河上,画舫内众举人亦纷纷捶案顿足之声此起彼伏,懊悔难当。
他们刚才,也是怀疑江行舟的才气,是否沉迷秦淮,为酒色所伤。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等惊世之笔,我毕生也写不出一句!何其惭愧!”
一名青衣举人反复吟诵此句,突然呕出一口鲜血,染红了他手中一纸诗笺。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有此句在,我还写什么七夕词,还写什么儿女之情”
有人掩面长叹,喃喃自语,竟将珍藏多年的紫毫笔折成两段,掷入滔滔江水。
“呜呼哀哉!”
有人伏案痛哭,跪地长拜:“此词一出,七夕词绝矣!在下从此封笔,再不敢言七夕词篇!”
画舫内,人狂饮烈酒,似要借酒消愁,琼浆玉液倾洒满地。
有人以酒浇面,任琼浆混着涕泪横流;
有人抱柱痛哭,将朱漆栏杆捶得震天响;
更有人颤手取出方才所作的七夕词稿,文不[出县],在众目睽睽之下引火焚之——纸灰飞扬间,文心寸寸成灰。
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这些江南才子彼此最是不服,平素哪个不是心高气傲、目无余子
可今夜,他们竟都颓然折腰。
不是不服,而是深知——此生纵使皓首穷经,也再写不出这般惊动文曲的七夕绝唱了!
那光映着一张张涕泪的脸,竟将整条河水都染成了凄惶的琥珀色。
波光粼粼间,仿佛有无数破碎的文心在随波沉浮。
金陵城。
天空。
忽见,天穹裂开一道星河,亿万才气灵鹊自九霄垂落,羽翼翻飞间织就通天之桥。
这条亿万灵鹊组成的鹊桥,其势如银河倒悬,自金陵城头起,横贯千里云涛,桥尾直抵江阴县。
灵鹊翼拍打之声如惊雷滚地,每一片翎羽都流转着月华清辉。
沿途正在过七夕节的百姓们,无不纷纷跪拜。
却见那鹊桥之上,竟隐约浮现出《鹊桥仙纤云弄巧赠薛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