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木匠与鬼六(2 / 3)

加入书签

六道:“第一个问题:世间何物最坚?”

源次不假思索:“铁石。”

“错!”

鬼六怒吼,“人心最坚!

纵使千锤百炼,铁石终会锈蚀,唯有执念可穿金石。

你虽答错,但我敬你诚意,饶你一命。”

源次心中一震,未及细想,鬼六已问第二题:“何物最软?”

“水。”

源次答。

“错!”

鬼六咆哮,“舌头最软!

水能穿石,舌能杀人。

言语之软,胜过刀剑。”

源次低头沉思,忽有所悟。

鬼六却不给他时间,冷冷抛出第三问:“何物最长?”

源次沉默良久,终道:“是怨。”

鬼六浑身一震,眼中血光渐弱。

它低声道:“不错……我的怨,已延续三百年。

你若不说出此言,我必取你双目。

如今,我信你懂我之苦。”

说罢,鬼六化作一缕黑烟,沉入河底。

自那日起,暗渊川风平浪静,桥也安然无恙。

村民称其为“慧眼桥”

,纪念源次以智取胜。

而源次却在桥头立了一块无字碑,每逢月圆之夜,独自前来祭拜。

多年后,源次年迈将逝,将毕生技艺传予阿诚。

临终前,他轻声说道:“桥成非我之功,乃鬼六之愿。

它要的不是眼珠,而是有人听懂它的怨。”

说罢闭目而逝。

阿诚继承师志,成为一代名匠。

他始终记得师父的话,每建一桥,必在桥心暗藏一块刻有“鬼六”

二字的木牌,以示不忘。

而那座“慧眼桥”

,至今仍横卧于暗渊川上,桥身漆黑如墨,每逢风雨夜,桥下似有低语回荡,仿佛鬼六仍在守护着它等待的那个人。

---

然而,故事并未就此终结。

阿诚在师父去世后,谨遵遗训,走遍山川,为百姓修建桥梁。

他技艺精湛,所建之桥皆坚固耐用,名声远播。

但他始终对“慧眼桥”

心存敬畏,每年清明必亲往祭拜。

有一年,他带新收的徒弟前往,途中夜宿山庙。

庙中老僧听闻他是源次传人,神色凝重道:“你师虽智,却未解全貌。

那鬼六,实非恶鬼,而是守桥之灵。”

阿诚惊问其故,老僧叹道:“你可知那桥为何漆黑如墨?因建桥所用之木,皆采自‘阴林’——那是埋葬枉死者之地,树木吸尽怨气,故色如夜。

鬼六以妖力催木成桥,实则以自身魂魄为引,镇压林中百鬼。

你师若真剜目献之,鬼六便可解脱轮回,转世为人。

但他以‘怨最长’三字点破执念,反使鬼六困于守桥之责,永世不得生。”

阿诚如遭雷击,彻夜难眠。

归途经慧眼桥,他独自伫立桥头,望着深不见底的河水,终于明白师父临终之语的深意。

他跪地叩,誓要为鬼六寻得解脱之法。

此后十年,阿争取阅古籍,走访高僧,终于在一本残破的《山海异志》中寻得线索:唯有“真心之泪”

滴落桥心木牌,方可唤醒鬼六残魂,使其得以诉尽千年之怨,魂归地府。

那年冬至,寒风凛冽,阿诚携弟子再赴慧眼桥。

他命人焚香设坛,自己则跪于桥心,取出那块刻有“鬼六”

二字的木牌,抱于怀中,闭目诵经。

三日三夜,不饮不食,只为以诚心感召。

至第三夜子时,天降大雪,桥下忽起阴风,河水翻涌如沸。

一道黑影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