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祸乱纲常?(1 / 2)

加入书签

忙完之后,掌柜好奇地凑过来,见玻璃片上自己的模样清清楚楚,连软尺上的刻度都能看见,忍不住搓着手笑:“我活了五十岁,还是头回见自己的模样能这么清楚地记下来。”

“掌柜的要是喜欢,我再给您和这匹绸缎拍一张。”

朱祁钰说。掌柜的赶紧点头,小心翼翼地捧着那匹苏绣兰草,站在柜台后,身子挺得笔直,连呼吸都放轻了。

光线很好,对焦不过几个呼吸,拍出来的照片里,绸缎的兰草纹细腻,掌柜的眼里带着笑,比任何画都鲜活。

从绸缎庄出来,已近午时,街上的人多了起来。

朱祁钰听见不远处传来 “喝哈” 的喊声,跟着声音过去,才发现是一个广场,几个武师正带着徒弟练拳。为首的武师穿件短打,腰间系着宽腰带,一拳出去,拳风带着劲,徒弟们跟在后面,动作虽生涩,却也有模有样。围观的百姓围了圈,时不时鼓掌叫好。

“这是形意拳,讲究‘象形取意’。”

旁边有个老者跟朱祁钰解释,“王武师的拳在京师很有名,不少年轻人都来拜师。” 朱祁钰点点头,让小李子把相机架在高处,对着武师练拳的身影。正好王武师使出一招 “劈拳”,手臂伸直,拳头带风,朱祁钰赶紧拍下这瞬间的力道,可惜,对焦有点慢。

不过这难不倒朱祁钰,等拳师们打完,站定,小太监上去低语一番,他们很配合地摆好了固定姿势。

次日,清洗好的照片被送到王武师手中,王武师拿着照片,反复看了好几遍,惊叹道:“连拳风都像在动!我练了三十年拳,今日才算见着自己出拳的模样。”

日头偏西时,朱祁钰带着小李子拐进一条窄胡同,里面藏着家私塾。

院子里有棵老槐树,叶子落得差不多了,只剩下几根枯枝。屋里传来朗朗书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先生是个戴眼镜的老秀才,正坐在案前,手里拿着戒尺,却没真的打,只是轻轻敲了敲桌面,提醒走神的孩子。

朱祁钰站在院门口,没进去,只让小李子把相机架在窗沿下。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孩子们的课桌上,有的孩子皱着眉背书,有的偷偷用手指在桌上画字,还有的盯着窗外的麻雀,眼神发飘。老秀才没注意到外面,还在领着孩子们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回去的路上,朱祁钰怀里的相机包仿佛沉了不少。

里面装着什刹海的冰车、绸缎庄的苏绣、校场口的拳影、私塾的书声。

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青石板上,和百姓的脚印叠在一起。小李子问:“陛下,过几天还出来吗?” 朱祁钰点头,嘴角带着笑:“当然,去城郊的驿站,拍给边军送粮草的车马,让他们也知道,后方的日子安稳得很。”

回到宫里,天已经黑了。朱祁钰没去御书房,而是先去了偏殿,把白天拍的底片一张张摆在桌上,接着开始冲洗。

这些照片,每张照片里都有故事,孩子们的笑声、掌柜的笑脸、武师的拳头、孩子们的书声,这些都是大明的日常,是宫里看不到的生机。

可惜,当朱祁钰决定“下次一定”时,几天后的朝堂之上,发生了些许意外。

朝阳刚刚升起,檐角的铜铃还在风里晃,吏部尚书王直就捧着朝笏,迈着急促的步子出列,青袍的下摆扫过金砖地面,带起细微的尘。

“陛下!臣有本奏!” 他的声音透着股急切,连花白的胡须都跟着颤,“那‘留影之器’实为妖物,摄人魂魄,惑乱圣心,恳请陛下即刻禁之!”

“同时发布诏书,申饬罗马使团!”

这话像颗火星子,扔进了满殿寂静的朝会里。

朱祁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