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不情之请!(1 / 3)

加入书签

陈默看着他激动的模样,缓缓开口:“乌尔班大师,大明陛下曾说,真正的匠人,最珍视的从不是金银,而是能让自己的技艺发挥价值的机会。”

“若您愿意留下,这些图纸便赠予您,臣还可向您讲解火药配比的诀窍 —— 大明的火药,燃速比欧洲的快两成,能让炮弹飞得更远。”

乌尔班手里的笔 “当啷” 一声落在纸上。

他看着陈默,又看看君士坦丁十一世,突然单膝跪地,声音带着颤抖:“陛下,臣不求酬劳!只求能铸造这些火炮,让世人知道,炮术的真谛不是造越大的炮,而是造最合用的炮!”

君士坦丁十一世站起身,快步走到乌尔班面前,伸手将他扶起:“乌尔班大师,从今往后,工坊的一切都由您调配,工匠、材料,您要什么,朕便给您什么。”

朱斯提尼亚尼走到桌案前,拍了拍乌尔班的肩膀:“大师,有了这些炮,我们就能在城墙上等着奥斯曼人来了。”

接下来的日子,工坊区的青铜锻打声变了模样。

不再是沉闷的重锤声,而是轻快的敲击声。乌尔班带着工匠们拆分青铜锭,按图纸熔铸炮管,陈默则在一旁指导火药配比,将硝石、硫磺、木炭按最佳比例混合。斯拉夫俘虏里有懂铁匠活的,也主动加入进来,帮着打磨炮身的毛刺。

十日后,第一门佛朗机炮铸成。乌尔班亲自将它推到狄奥多西城墙上,填装火药与铅弹,对准远处的空地扣动扳机。

“轰” 的一声闷响,铅弹飞出三百步远,在地上砸出个深坑。城墙上的士兵们欢呼起来,连城里的市民都跑来看热闹,看着那尊小巧的炮身,眼里满是希望。

陈默站在城楼上,看着乌尔班指挥工匠们将火炮搬上各个塔楼,心里想起朱祁镇临行前的话:“守城之道,在人,亦在器。器能补人之所短,人能扬器之所长。”

他知道,有了这些火炮,君士坦丁堡的防线又多了一道坚固的屏障,而来自东方的技术,正与西方的匠艺交融,在这座千年古城里,点燃了对抗强敌的新火种。

夜色再次降临,工坊区的灯火却亮到了深夜。

乌尔班还在图纸上修改着炮架的设计,想让虎蹲炮更轻便些;工匠们哼着希腊的小调,将铸好的炮管搬进库房;城墙上的士兵们抱着新造的火炮,脸上满是期待。

他们知道,奥斯曼人的进攻不会太远,但这一次,他们不仅有粮食、有士兵,还有了能守护城墙的 “东方利器”。

君士坦丁十一世站在皇宫的阳台上,望着工坊区的灯火,又看向东方的夜空。

他想起朱祁镇信里的话:“共护文明。”

此刻他终于明白,文明的传承,不仅靠坚守,更靠不同文明间的互助与交融。而那些桑皮纸上的炮图,便是这种交融最好的见证。

……

夜风吹过工坊的木窗,带着狄奥多西城墙的寒意,却吹不散铸炉里跳动的火光。

乌尔班坐在铺满图纸的木桌前,手里攥着半截炭条,眼神死死盯着桌上那张佛朗机炮的改进图。

这些日子,他不断改进。

这已是他三天里画出的第五版,炮尾的药室被他改造成了螺旋纹,炮耳轴上还加了个小小的铜制缓冲器,连陈默看了都忍不住称赞,说这比大明原版的设计更适配守城作战。

“先生您看。”

乌尔班忽然抬头,脸上沾着的青铜粉末被火光映得发亮,他指着图纸上的炮架,声音里满是抑制不住的兴奋。

“若是在支架下加个可滑动的木槽,虎蹲炮就能左右转动三十度,不用再挪动炮身就能覆盖半个城墙垛口。”

“还有这火药,按您说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