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茶马疑账(2 / 4)
他的目光重点落在那些数额较大的支出,以及名目为“损耗”、“折损”、“意外”等核销的款项上。多年的经验告诉他,问题往往隐藏在这些看似合理的名目之下。
时间一点点过去,库房内只听得见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当陈砚秋翻到皇佑二年下半年的账册时,他的手指停在了一页记录上。
这一页记载着数笔因“路途险远,马匹倒毙”而核销的款项,总金额高达五千余贯。核销的理由是“依例准销”,后面附着几位经办官吏和核准官员的签押印鉴。
金额本身在茶马司庞大的交易额中并不算特别突出,但陈砚秋却注意到一个细节:这几笔核销的日期非常接近,且核销依据的“例”,似乎引用的是一条较为陈旧的、适用于极端恶劣天气情况下的条例。而根据他之前翻阅的其他记录,那段时间川蜀通往西北的官道并未上报有特大灾害。
更让他心头一跳的是,这五千余贯的数额,与他记忆中当年川蜀科举赈灾银两贪腐案中,那批最终去向不明、据称是“被山匪劫掠”的官银数额,存在一种微妙的对应关系。他记得,那批失踪的官银,折算下来,大约也是五千贯左右!
是巧合吗?陈砚秋不敢断定。他立刻集中精神,仔细辨认那几位核准官员的签押和印鉴。其中一枚来自“茶马司监事”的私章,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一个“赵”字花押,风格独特,带着一丝不易模仿的锐气。
赵…监事?陈砚秋努力在记忆中搜索。他隐约记得,赵明烛曾经提过,“清河”组织早期为了扩张势力,曾吸纳过一批有潜力、出身寒微的士子,并提供助力让他们占据一些看似不起眼却关键的职位。其中似乎就有一位姓赵的寒门子弟,早年得中进士后,被安排进入了茶马司系统,因其精明干练,一步步升迁,如今似乎已身居监事之职。
难道就是他?如果真是此人,那么他以茶马司监事的身份,利用职务之便,将当年贪腐案中失踪的官银,以“马匹损耗”的名目在茶马司账上核销,完成资金的“洗白”与转移,岂不是顺理成章?
陈砚秋感到自己的呼吸有些急促。他强自镇定,继续往后翻阅,又陆续发现了数笔类似性质的“损耗”核销,金额大小不一,但核销的模式和经手人签押都颇为相似。他将这些记录的日期、金额、涉及官员等信息,用只有自己能看懂的简略符号,快速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纸条上。
他知道,仅凭账目上的这些痕迹,还不足以构成铁证。他需要更多的佐证,尤其是关于那位赵监事的确切背景,以及这些核销款项最终的资金流向。
在档案库耗了一整日,直到申时末刻,库吏前来提醒即将闭库,陈砚秋才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将账册归还,离开了秘书省。
回到林府,已是黄昏。晚膳时,林振元看似随意地问起他今日公务,陈砚秋只含糊答道仍在核查川蜀祠祭账目,并未提及茶马司之事。林振元也未深究,转而说起近来朝中关于是否增加川蜀地区科举解额的一些争议。
“川蜀之地,文风渐盛,然世家与寒门之争,亦较他处更为激烈。”林振元慢条斯理地夹起一箸菜,语气平淡,“其中关节,盘根错节,非局外人所能尽知。便如那茶马司,看似只是个做生意换马匹的衙门,实则牵涉边贸、部族、乃至军中诸多利益,水深得很呐。”
陈砚秋心中一动,岳父突然主动提及茶马司,是巧合,还是意有所指?他顺着话头,故作好奇地问道:“岳父如此说,想必对茶马司事务亦有了解?小婿今日在档案库,倒是偶然瞥见几卷茶马司的旧账,条目繁杂,看得人头昏眼花。”
林振元抬眼看了他一下,嘴角泛起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茶马司的账,自然是复杂的。不过,再复杂的账,也自有其算法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