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园林秘径(2 / 4)
玉佩相似的星纹图案。
“吕公说,三日后若有闲暇,可去他府上切磋经义。”周延清看似随意地补充道,“当然,若公务繁忙,也不强求。”
陈砚秋心知这又是一次试探,当即道:“吕公亲自指点,是晚辈的荣幸,定当准时赴约。”
送走周延清,陈砚秋仔细翻阅那卷手稿,越看越是心惊。这哪里是什么经义心得,分明是一份如何通过科举取士影响朝政的操作指南!其中详细分析了历年科举中的典型案例,如何识别可用之才,如何排除异己,如何通过座师门生的关系构建势力网络。
当夜,陈砚秋将这卷手稿秘密带给赵明烛。赵明烛看后神色凝重:“这些内容若流传出去,足以在朝中掀起轩然大波。吕文谦敢把这个给你,要么是极度信任,要么...”
“要么就是在试探我会如何处置这份手稿。”陈砚秋接口道。
三日后,陈砚秋如约来到吕府。出乎意料的是,这次会见并非在书房或客厅,而是在后花园的一处暖阁内。除了吕文谦和周延清,还有两位陌生面孔。
“这位是河北路转运使冯大人,这位是御史中丞张大人。”吕文谦笑着介绍,“都是社中老友,今日特地来考较你的经义。”
陈砚秋心中凛然——这两位都是朝中三品大员,竟也都是诗社成员!
问答持续了一个多时辰,问题从《春秋》微言大义延伸到当前朝政。陈砚秋小心应对,既表现出足够的才学见识,又适当流露出对当前仕途的困惑和渴望。
问答间隙,冯转运使忽然道:“陈编修可曾想过外放历练?总是在京中编书,未免屈才。”
陈砚秋心中一动,恭敬回答:“晚辈资历尚浅,不敢好高骛远。但若能有机会为朝廷效力,无论京官外放,都当尽心竭力。”
张御史中丞抚须笑道:“好一个‘尽心竭力’。如今地方官最缺的就是这等踏实肯干的年轻人。若有机会,老夫倒可举荐一二。”
临走时,吕文谦亲自送陈砚秋到门口,状似随意地问:“那卷手稿,陈编修觉得如何?”
陈砚秋早有准备,从容应答:“吕公见解精辟,晚辈受益匪浅。尤其是关于‘因材施教’的部分,让晚辈茅塞顿开。”
吕文谦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之色:“善。望日之会,老夫期待你的表现。”
望日终于到来。这日天色阴沉,酉时未至,已是暮色四合。陈砚秋按请柬所示,来到退思园东侧门。这是一扇极不显眼的小门,掩映在爬满枯藤的粉墙间。
轻叩三下,门悄无声息地开了。开门的不是寻常仆役,而是一个面色冷峻的中年人,做了个手势示意陈砚秋跟上。
园内与上次来时大不相同。路径两旁不见一盏灯笼,全靠领路人手中的一盏小小羊角灯照明。曲曲折折走了约莫一炷香时间,来到一处假山前。
领路人在山石某处按了几下,假山竟悄然移开,露出一条向下的石阶。一股混合着檀香和墨香的气息从深处飘来。
“请。”领路人低声道,自己却留在洞口。
陈砚秋深吸一口气,步下石阶。身后假山缓缓合拢,将最后一丝天光隔绝在外。
石阶向下延伸十余级,来到一条宽敞的甬道。两侧石壁上每隔数步便嵌着一盏油灯,灯焰稳定,显然通风良好。走了约莫百步,眼前豁然开朗——竟是一处巨大的地下厅堂。
厅堂中央是一方墨池,池中墨水黝黑,不见倒影。四周墙壁皆是书架,陈列着无数卷轴典籍。十余人围坐墨池四周,皆着深色衣袍,面带奇异的面具。吕文谦和周延清也在其中,但陈砚秋凭借身形和举止,勉强能认出几人。
“新社友至。”一个低沉的声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