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醉八仙(2 / 3)
气贲张劲中绽放雷音。
另外一种,则是化劲之后更为注重的,武道至理。
即在日常的生活中,将感情与意念自然而然的融入动作之中,即道门或禅宗所说的混若天成,拳到则意至,招未而念先出!
这种方式体现最为明显的,又要数太极云手。
云手,在武当太极十三母式也是重中之重,对整个太极拳的拳理乃至拳意的凝练,都可谓是承上启下的技法。
这武艺一道,能被称为国术,不单是因为其能提高人拳脚争斗上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将人生或自然天道的哲理融入其中。
所谓文事武功,正是说明这国术对神意的要求,是第一位的。
所以只有用神意统领周身,按自然的法则随心运转,才会出现“周身无处不太极”
的先天状态。
既然云手是太极拳的“母式”
,那么云手的神意,就是太极拳练法乃至打法上真正的神意。
正常情况下,神意的关注又分内外之别。
在内为内劲的随机调节,在外为眼神的适时观照。
“遵易理,合拳法,统周身”
才是云手神意的“真态”
。
用最普通的话来解释,就是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要接上纯粹到了极点的拳意或精神,仿佛在动作中,会带上意念乃至喜怒哀乐这般情感的流淌。
按照杨猛现在尚未圆满的眼光来看,如果功夫到了,那眼里、手中、脚下甚至指尖皆是拳意,连目光都,都可以透露出一股子精气,也就是船越义熊那般可以慑人神魄的心剑目打。
所谓得道难,守道、护道乃至奉道更难。
这一个多月以来,杨猛看似疯疯癫癫,却是按照日升月落的自然规律,时刻感受着自然对人体的影响,用道门的话来说,便是‘常观日月运行急,欲挽光阴无漏地’,正是从自然日月星辰及山河湖海之中,领悟国术道艺的真谛,从而才能念头圆满,浑身暗劲再无泄漏荒废的地步,寻到如何踏上道艺之路。
那么接下来,便是不断吸取其他道艺中的武道精髓,来滋养自己的道艺,从而达到养道、护道的目的。
所以,杨猛找到了吴菱仙,不单单是因为他是“同治十三绝”
第一青衣时小福的得意传人,更因为他知道吴菱仙的一个秘密。
前文书过,清代的武行,除了行走江湖开馆传艺的正门外,还有花荣葛念这四暗门与其紧密相关,而在金、皮、彩、挂、平、团、调、柳这明八门中,则是以‘挂’字门的卖艺武把式,和‘柳’字门高台唱戏的梨园中人,与武行的联系最为密切。
人们都说梨园长青,特别在清代乃至清朝晚期,高台唱戏的名角地位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很多在正门武行里几近失传的拳术武艺,反而在梨园中得以完整地传承了下来。
时小福,1886年被选为清官教习,并破例被委任精忠庙庙,据传时小福演戏时常常用白酒饮场,而他收的入室弟子,皆以“仙”
字排名。
除了其中的秦燕仙不幸早夭外,其他著名者有张云仙、张紫仙、吴菱仙、吴霭仙、陈霓仙、陈桐仙、王怡仙、江顺仙等八人,时人起初称之为“八仙”
,等到后来“八仙”
真正渐渐出名后,京城的票友们才忽然现,这八位‘仙’,竟然与其师时小福一样嗜酒如命,且都是无底的海量,因此又将他们八位称做“醉八仙”
。
一个人能喝正常,两三个能喝也无所谓,但一门师徒九人,个个嗜酒如命,且醉酒饮场后演绎角色尤其精湛深刻,丝毫不见一点走板跑腔,这就很难不让人觉得有点怪异了。
说不怪也不怪,因为这一门师徒九人,除了在京戏上的造诣极深外,身上也都有武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