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启程前夕心向曙光下(1 / 3)

加入书签

晨雾彻底散去时,灯湾的沙滩上已铺开长卷般的行囊。

陈文灏蹲在第七株老樱树下,用断指轻轻摩挲铜灯底座的“鹿鼎”

二字——昨夜新刻的纹路里还嵌着樱粉,那是他特意请村里老木匠拓的陈近南笔迹,笔锋里藏着“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沉劲,与韦小宝刻下的牙痕形成奇妙的呼应。

“这是七童埋乳牙时用的木盒。”

苏樱捧着个巴掌大的樟木盒走来,盒盖的樱花纹已被岁月磨得亮,打开时,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七颗乳牙模子,是用灯湾特产的白瓷翻制的,瓷牙的尖上都点着极细的金,“老妪说,当年七童总怕牙被海虫蛀了,每天都要挖出来看看,后来小宝就找窑工做了这些模子,说‘留个念想,就当牙还在’。”

陈文灏接过木盒,指尖触到瓷牙的刹那,铜灯突然出极轻的嗡鸣,灯盏缺角处的樱粉簌簌落下,与瓷牙上的金点融成一道细线,线的另一端缠上苏樱的琉璃灯。

灯壁的银纹里浮出个模糊的影:七童围着樟木盒嬉笑,韦小宝蹲在一旁用樱枝在沙上画地图,画到某个角落时,突然把断指按在图上,说“这里要留个记号,将来文灏寻来,好认得路”

“他早知道会有这一天。”

苏樱的声音有些颤,琉璃灯的银焰突然窜高,照亮沙滩尽头的船——那是艘三桅帆船,船身被村民连夜刷了新漆,桅杆上挂着特制的灯旗,旗面绣着半朵樱花半盏灯,风过时,旗角的流苏扫过船舷,出“簌簌”

声,像樱叶在低语。

李维德正蹲在船舱门口,将一盏盏西洋灯码进木箱。

他带来的玻璃灯罩上都已刻满樱花纹,灯座的十字架旁添了行小字“灯湾·17”

,是用樱枝蘸金粉写的。

“这些灯的油槽里都混了樱籽油。”

他抬头时,蓝眼睛里映着铜灯的光,“神父说过,万物皆有灵,我想让它们记得灯湾的温度,到了异乡,才不会迷路。”

陈文灏忽然注意到,他胸前的十字架项链上,多了个极小的樱木吊坠,雕的是灯形印记。

“这是……”

“村里的阿珠姑娘刻的。”

李维德摸着吊坠笑了,眼角的纹路里还沾着金粉,“她说两种信仰就像两根灯芯,同烧一盏油,才更亮。”

他指向船舱深处,那里堆着数十本圣经,每本的扉页都夹着三色樱瓣,“我把灯湾的故事抄在了空白页,或许他乡的人看到,会明白我们不是来传教,是来寻灯的。”

艾莉丝的动作最安静。

她跪在沙滩上,将幽光宝石一颗颗嵌进樱木托盘。

宝石的幽蓝与樱木的赤红交融,在沙上投下星子般的光斑。

“北境的灵媒师出行,要带故乡的泥土。”

她从行囊里捧出一把冰碴状的土,混进灯湾的沙里,“现在,它们是一体了。”

水晶球在她膝头微微颤动,球面上的世界地图正慢慢清晰。

沙漠神庙的位置浮出一行小字,是用古拉丁字母写的,李维德辨认了许久,突然睁大眼睛:“上面说,那盏沙灯的灯芯,是用‘东方的樱根’做的!”

苏樱的琉璃灯突然“叮咚”

作响,灯壁的银纹顺着沙滩蔓延,在水晶球旁凝成幅画:一个裹着头巾的老者正用樱根搅动灯油,沙灯的光晕里,浮着半片龙鳞,鳞上的齿印与铜灯的缺角一模一样。

“是小宝当年送出去的龙鳞。”

她指尖抚过银纹,“他总说,好东西要分给朋友,原来连龙鳞都送了人。”

潮水退到最远时,沙滩上露出一道古老的石缝。

陈文灏伸手进去摸索,摸出个锈迹斑斑的铜盒——是去年归墟之行时,老妪藏在礁石下的。

打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