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月氏密谋(2 / 3)
互利共赢的关系。月氏国寄望于借助大秦的强大力量,实现一统西域的宏伟目标;而作为回报,月氏国会全力确保大秦与西域之间的通商道路始终保持顺畅无阻。如此一来,双方皆可从中获取丰厚的利益和长远的发展机遇。只可惜,如今大秦的断然拒绝,使得这一切美好的愿景瞬间化为泡影,着实令人惋惜不已。
月氏国原本满心期待能与强大的大秦结成联盟,但事与愿违,这一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然而,月氏人并未因此气馁,他们迅速调整策略,将目光投向了西域地区那些星罗棋布的众多小国。
为了能够拉拢这些国家共同对抗大秦和乌孙国,月氏国此番可谓下足了血本。他们开出的条件相较于以往更为优厚,不仅承诺给予大量的金银财宝、肥沃土地以及珍贵资源作为结盟的回报,还表示会提供军事援助和技术支持,帮助各小国增强自身实力。
如此诱人的条件果然如磁石一般,成功地吸引来了一大批小国的关注。这些国家或因对大秦和乌孙国心怀忌惮,或是被月氏国所给出的利益冲昏头脑,纷纷派遣使者前往月氏国,表示愿意参与到这场联合行动中来。一时间,月氏国内热闹非凡,各国使节穿梭往来,共商抗秦大计。而月氏国王则坐镇朝堂之上,笑容满面地迎接各方来客,并信誓旦旦地向他们描绘着未来战胜强敌后的美好前景。
同时,月氏国王也决定另辟蹊径。他秘密召集心腹谋士商议对策。
“陛下,臣以为我们可以从大秦后宫入手。”一位谋士献计。月氏国王眼睛一亮,觉得此计可行。
于是,月氏精心挑选了数位貌美的女子,训练她们琴棋书画以及各种魅惑之术。随后,以进献舞姬之名送入大秦皇宫。
要的就是让这些女子进入后宫后,表面上温顺乖巧,暗地里却按照月氏的指示行事。同时指使她们务必要故意接近宫中一些位高权重之人,到时候挑拨离间,制造纷争。
月氏(拼音:yuèzhi),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一个民族名称。早期以游牧为生,住在北亚,并经常与匈奴发生冲突。这时,月氏开始发展,慢慢具有国家的雏型。由于大月氏位处于丝绸之路,控制着东西贸易,使它慢慢变得强大。到后来被匈奴攻击,一分为二:西迁至伊犁的,被称为大月氏;南迁至今日中国甘肃及青海一带的,被称为小月氏。《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月氏“被服饮食言语略与羌同”,说明月氏的语言很可能属于汉藏语系。
月氏国的“月”字或读作“肉”,这是破音字。《说文解字》中“月”与“肉?”是形似而不同的两个部首,但常被混淆。中国大陆新版的《辞海》将“月支”读音改为“越”。月氏国在先秦史籍中早就见诸记载,即《逸周书》和《管子》中所记载的“禺氏”国。禺、月是同一外来语音的不同译写,不应当读为“肉”。
关于月氏国的来源,中外史学家看法颇不一致。据中国学者王国维考证,月氏国即《逸周书·王会解》中的“禺氐”,《穆天子传》中的“禺知”或“禺氏”。欧洲学者也在西方古文献中搜求相当于月氏的记录,异说不下六、七种。关于月氏的族属,中国古籍如《魏略》称其为羌,《旧唐书》称其为戎。近百余年来,学术界更加异说纷纭:有藏族说、突厥说、印欧语系说、波斯说等。由于他们没有文字,而且月氏本身的记录亦不齐全,现时我们要了解他们,只能透过中国史书里的片面记录。而我们从中国史书里所知道的,月氏国是西北古代民族。亦称“月支”、“大月氏”。《史记·大宛传》载:"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月氏居于约当今甘肃省兰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大约远在战国初期,月氏便在这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