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前凉6(3 / 5)

加入书签

响。同时前凉也是“士族北上”的最大聚居地。[2]

前凉前期,张氏仍据守西北,表面向东晋和前赵称臣实际已成为割据政权,史称前凉。公元324年,汉赵封张茂为凉王。公元345年,张骏称凉王。公元349年,张重华称凉王。公元353年,张祚称帝,即位后给前任诸王追加庙号、谥号。公元359年,张玄靓去除王号。[3]

在张骏、张重华父子统治期间前凉达到极盛,统治范围包括甘肃、内蒙西部、宁夏西部、青海以及新疆大部。但自公元353年张重华病死后前凉就内乱不止,国势大衰,最终被前秦名将苟苌攻灭,后建有凉十陵,同时前凉也是西北汉文化的中心。

国号

本号“凉”,源于地名凉州。“前凉”始见于崔鸿《十六国春秋》,该书以“前凉”为标目,记述张氏凉政权的始末,以别于张氏之后的“后凉”、“南凉”、“北凉”、“西凉”等以“凉”为国名的政权。[16]

历史

割据西北

西晋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使用离间计挑拨皇后贾南风毒杀太子司马遹,又鼓动司马遹旧部及齐王司马冏起兵,废黜并杀死贾南风,又杀淮南王司马允,自领侍中、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加九锡。逼迫晋惠帝退位,擅自称帝。随后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跟着起兵讨伐司马伦,西晋内战爆发,史称八王之乱。

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年),凉州望族张轨出任凉州刺史兼护羌校尉,大筑姑臧城(今甘肃武威)。延用当地有才干的人共同治理凉州,课农桑、立学校,阻击入侵的鲜卑部,同时又联合凉州四部鲜卑,保境安民,抚定地方,多所建树,进朝纳贡,对晋室司马家颇具敬畏拥戴。

元熙元年(304年),八王之乱导致长安尽毁,张轨派凉州铁骑三千,东奔京师保卫天子。同年鲜卑贵族若罗拔能反叛骚乱,张轨派司马宋配征讨叛敌,斩杀若罗拔能,俘虏十余万人,张轨威名大震。晋惠帝派遣使者任命张轨为安西将军,并封为安乐乡侯,食邑一千户。又升张轨为车骑将军、开府辟如、仪同三司。

元熙二年(305年)张轨大规模修建姑臧城、休屠城,在此二城基础上增设四城,共六城。姑臧城本是匈奴人所建,南北长七里,东西长三里,地势有龙的形状,所以又称卧龙城。汉末博士、敦煌人侯瑾对他的门徒说:“日后城西边的泉水会枯竭,将有双座楼台立于泉水潭上,与城东门相望,其中定有霸者出现。”到曹魏嘉平年间,郡里长官果然建造学馆,在城西泉水潭上筑起两座楼台,与城东门正好相遥望。至此时,张氏便成为西北霸主。

元熙四年(307年),刘渊起兵杀奔洛阳,青州王弥已攻至洛阳津阳门,晋廷震惊,满朝文武纷纷逃难。凉州北宫纯受上司张轨命令援救洛阳,恰逢匈奴兵至,北宫纯入城见过司徒王衍,受命与东海王司马越率军出击,北宫纯原为前驱,便命令其只近千人的凉州卫队至洛阳城门列阵抗敌,史称“永嘉之乱”,导致洛阳尽毁。

元熙五年(308年),刘渊称皇帝并令刘聪率兵再次南进,大败东海王司马越,再次抵达洛阳城关。张轨又派北宫纯入援洛阳。北宫纯率西凉军队夜袭匈奴大营,杀死刘聪部下征虏将军呼延颢,令大司空呼延翼死于军中内乱,凉州军获胜,由于其他各路勤王军的陆续到达,逼迫刘聪退军。

同年张轨因患中风而不能说话,命儿子张茂代管凉州。酒泉太守张镇暗中召引秦州刺史贾龛以取代张轨,秘密遣使到京师,请求尚书侍郎曹祛任西平太守,图谋构成相依互佐之势。张轨别驾麹晁想独断专行作威作福,又派使者到长安,告诉南阳王司马模,声称张轨身体残废,请求朝廷让贾龛代替张轨,而贾龛也准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