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魏14(2 / 5)
商。温温其恭,爰柔克刚。心存建业,王室是匡。矫矫元戎,雷动雨徂。横行燕代,威慑北胡。奔虏无窜,还战高柳。柳王率壮士,常为军首。宜究长年,永保皇家。如何奄忽,景命不遐。同盟饮泪,百僚咨嗟。
陈寿:任城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
《周书》:自两汉逮乎魏、晋,其帝弟帝子众矣。唯楚元、河间、东平、陈思之徒以文儒播美,任城、琅邪以武功驰誉。[]
王嘉:任城渊谋神勇,智周祥艺,虽来舟、蓬蒙剑射之好,不能加也]
徐陵:瞻言马骏,着陇右之功,追念曹彰,克乌丸之虏,前王子弟,若此勋庸,偏其反而,岂可胜愧。
欧阳询:王常讥庾翼,使白面之非才,深慕曹彰,叹黄鬓之为可。
李渊:昔魏任城王彰临戎却敌,道宗勇敢,有同于彼。
王维: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明文霱》:曹彰擗象,名劣羽飞。
胡应麟:又任城武力绝人,仓舒智慧出众。阿瞒何徳,挺育多才?生子如此,孙仲谋辈讵足道哉! []
康发祥:黄须儿力猛志大,非无窥觊之心。
曹植(公元192年—公元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莘县朝城;一说生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魏文帝曹丕之弟。中国三国时期文学家,诗人,音乐家。[]
曹植少年早慧,年十岁余,便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亦能文,援笔立成,深受曹操宠爱,几欲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饮酒无度失宠。曹操死后,曹植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之后的十几年里,多次被迫迁徙封地,初封平原侯,后徙临淄侯。曹丕、曹叡相继称帝后,屡遭迫害,创作了广为人知的《七步诗》表达当时的煎熬与愤懑。后被贬为安乡侯,又徙封陈王,最终因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郁郁死于壮年。
曹植在建安诗坛上取得比较高的成就。他在汉乐府古诗的基础上,对五言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现存诗七八十首,是建安诗人中最多的。前期的诗歌以《白马篇》为代表,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后期因为生活的突变而导致诗风的转变,从以前轻松乐观、浪漫向上的情调改变为是忧虑、悲愤、抑郁和痛苦,代表有《赠白马王彪》等。除诗歌创作外,曹植的散文和辞赋写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着有《与杨德祖书》《与吴季重书》《求自试表》等历代传通的名篇。[
少年才情
曹植生于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是曹操与卞夫人的第三个儿子(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
曹植十多岁的时候,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敏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惊喜的问他:“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 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把爱心转移到曹植身上。[1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八月,15岁的曹植第一次随父东征海贼管承到达淳于(今安丘东北)。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一月,回师邺城,他在《求自试表》中所说“东临沧海”即指此事。九月,16岁的曹植随父北征柳城(今辽宁朝阳),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