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魏11(2 / 5)

加入书签

> 将破碎的河山重新整合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因此曹操常常会慨叹人寿不永,这种忧惧其实是与他要完成志业的抱负相关。曹操写了不少的游仙诗,如《气出唱》《精列》等,这不能简单地看作为消极的人生态度,这种祈望长生的想法与他要统一天下的英雄怀抱有关。事实上曹操是一个生活态度非常实际,并非虚妄求仙的人。在更多的地方,曹操表现出非常现实的、重视个人主观作用的态度,《步出夏门行》是曹操这种态度的代表作品。诗人认为“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年寿短长并不全由于天命,人的努力是很重要的。他很积极地表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的诗风,以钟嵘所评最为确切,确是古直悲凉,这与他的身世、地位、怀抱都有关系。唐代诗人元稹说: “建安之后,天下文士遭罹兵战,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抑扬冤哀存离之作,尤极于古。”汉末支离破碎的社会现实感发着曹操,所谓“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

曹操的散文也很有成就,鲁迅曾说他是改造文章的宗师,是指他对汉代文体风格所做的突破。比如诏令这种文体,风格应以典雅庄重为主,但曹操的一些诏令却洒脱而无顾忌,真率自然,具有通脱之风。如作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的《让县自明本志令》,直陈自己不能放弃权力的各种理由,言词恺切,锋芒毕露,却又坦诚而真率。他从自己初愿做一郡守说起,因了种种不同的历史契机,而不断修改自己的志愿,最后他于强敌中崛起,消灭了袁绍、袁术、刘表等各种割据势力, “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他说这时“人臣之望已极,意望已过矣”,虽有掩饰的成分,但却很真诚。说到平定天下的功勋,他并不讳饰,称: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确是实情,并非自大之言。又说到现在还不能放弃权力,以博谦退之美名,因为“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这种清醒的认识、处实的态度和坦白的言辞,使得文章具有一种率真之气,生动、新鲜而富有个性的锋芒。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 “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情质相符,是曹操诗歌和文章共同的特征。[

此外,曹操还有不少其他文章传世,例如《请追增郭嘉封邑表》《与王修书》《祀故太尉桥玄文》等,亦文字质朴,感情流露,流畅率真。[]

文学影响

他倡导并开创的建安文学,不仅是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而且建安文学建立的优秀传统,也成为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标准。 ”建安风骨”是后代文人对文学追求的理想境界。陈子昂反对初唐时期的形式主义诗风,称“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李白也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这一切都与曹操的贡献有关。曹操以相王之尊,不独亲自赋诗撰文,而且能够尊重文人并保护文人。他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与文人保持着比较好的友谊,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 “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籍谈笑。”[] 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

藏书

曹操喜爱坟典和六艺之学。在统一北方的混战中,就注意对图书的保护和收求。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他击败袁绍后,下令“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任魏公后,设置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广收在战乱中散佚的东汉官府和民间藏书,“采辍遗亡”,藏在中外三阁和秘书省。] 还请蔡邕之女蔡文姬讲其藏书之事,蔡文姬“缮书送之,文无遗误”。[ 由于他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