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汉48(2 / 5)
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武威郡、酒泉郡,后又分出张掖郡、敦煌郡 。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攻灭南越国并进占海南岛,于该地设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址、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 又平西南夷设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吞并滇国置益州郡,将西南边境推至云南哀牢山和高黎贡山。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灭亡卫满朝鲜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自此奠定汉地基本范围;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又修建外长城之光禄塞、居延塞,将北疆推进至戈壁沙漠一带。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西域乌垒城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 全盛时期汉朝真正疆域达到了609万平方公里以上。
汉朝(公元前202年-8年,公元25年-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主要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五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时代之一。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获胜后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定都长安。 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定都常安,史称新朝,西汉灭亡。 公元25年,刘秀统一天下后,仍沿用汉作为国号,史称东汉。
定都洛阳,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大破北匈奴、收复西域,开创“永元之隆”,东汉国力达到极盛。 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两汉时期奠定汉地范围,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戈壁,国土面积约达609万平方公里。公元2年,西汉全国人口达六千余万 ,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 汉朝面积最大是在公元前49年的汉宣帝末期到汉元帝初期达到2560万平方公里 汉朝疆域面积大约为609万平方公里[]
政治
三公九卿 汉承秦制,“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到了汉惠帝、吕后时期分为左右丞相,汉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其职权大抵如陈平所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抚百姓,使卿大夫各任其职焉。”宰相的具体权力分为五个方面:选官权、督察百官并有一定的执法权、上计考课权、总领朝议与奏事权、封驳与谏诤权。
汉武帝时期,出于加强皇权、弱化相权的目的,设立内朝逐步对相权进行削弱,并通过频繁更换宰相以及以细事诛杀宰相来加强皇权、树立自身对中央政权的控制。内朝的设立在完成上述目的之后,在汉武帝统治期间对外战争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内朝作为一项制度其自身的就不是完善与成熟的。 内朝具有根源于皇权的巨大的依附性,脱离皇帝领导,内朝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权力机构存在。
同时,宰相不得过问内朝事务,也使得内朝成为政权内部一个相对于外朝的独立单位。总之,从中央集权的角度来看,内朝的设立增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权,使得专制制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得以宰相为首的外朝逐渐退化成为一个大政方针政策的执行机构。 除了丞相制度外,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军事、政务和监察,与丞相统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有掌管国家军政和宫廷事务的“九卿”。
地方行政机构,除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外,汉初还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交错的局面。郡县官制承袭秦朝,封国官职仿照中央。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仍为乡、里。这样就恢复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统治机构。 折叠选官制度 汉初,官吏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