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楚国历代君主5(2 / 4)

加入书签

大夫孔叔以“齐方勤我,弃德不详”左传僖公三年。

为由反对,郑才继续亲齐。齐桓公为救郑防楚,亦连续三次与中原各国会盟。齐、楚关系极其紧张。

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春,齐桓公为遏制楚国北进,亲率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军队南下攻楚。他们打败了楚的与国蔡国后,即挥师突入楚境。面对气势汹汹的八国军队,楚成王、斗子文毫不惧怕,沉着应战。

楚成王先遣使至齐军处,责问道:“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当管仲答以“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洒”和“昭王南征而不复”为由时,楚使立即承认未进贡包茅之过,对周昭王南征不复,则理直气壮地予以驳斥:“君其问诸水滨。”

齐桓公不听,仍继续进军,驻于陉陉山,楚国北塞,今河南漯河市东左传僖公四年。。

楚成王毫不示弱,亦率大军迎战,迫使齐等八国军队退驻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史记楚世家。齐、楚双方一方面在对峙,另一方面亦在寻找妥协的办法。这年夏,楚成王派屈完到齐等国军队驻处进行试探。齐桓公企图压服楚国,当屈完来时,即陈八国之军,“与屈完乘而观之”,并恐吓道:“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毫不畏惧,针锋相对地答道:“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齐桓公权衡得失,只得与屈完盟于召陵 左传僖公四年。

召陵之盟,是齐、楚双方经武力对峙之后达成妥协的产物。楚成王、斗子文在齐桓公亲率的八国军队面前,沉着镇定,文武两手,以战逼和,充分展示了突出的政治、军事才干。

召陵盟后,楚国继续北上东进,与齐国争霸。公元前655年楚成王十七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首止今河南睢县东,以定周太子之位,周惠王不满,使周公宰孔召郑文公,说:“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郑文公果然“逃其师而归”左传僖公五年,不与盟。

斗子文乘隙举兵灭弦今河南息县、潢川间,弦君奔黄。弦,姬姓国,又是齐之姻亲国,楚首先灭弦,是因为弦的姻亲国江、黄原为楚之与国,齐桓公霸盛时,二国叛楚与齐结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同上。

故楚成王、斗子文首先拔掉这颗眼中钉,以挫江、黄,打击齐桓公。公元前654年楚成王十八年夏,齐桓公率齐、鲁、宋等国军队攻打郑国,围郑新城今河南密县东南,以惩罚郑之不盟首止与亲楚行为。

同年秋,楚成王亲率军北上攻围齐之盟国许今河南许昌,救援郑国,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围许以救郑”左传僖公六年。之举。由于其他各国也出兵救许,楚成王也就退兵了。

但他并未回到郢都,而是驻兵武城今河南南阳市北,观察动静。许僖公恐惧,在蔡穆侯带领下,赴武城向楚成王请罪。左传僖公六年载:“许君面缚,衔璧,大夫衰纟至,士舆榇。”

史记楚世家则载:“成王以兵北伐许,许君肉袒谢,乃释之。”

两者记载虽略异,但楚成王北上围许救郑,声势浩大,诸侯震动,则是事实。面对楚成王咄咄逼人之势,齐桓公也就全力攻郑,以阻止楚国北上。郑在齐等中原国家打击下,只得向齐请和。

公元前651年楚成王二十一年,齐桓公三十五年,齐桓公与诸侯盟于葵丘,郑、许均被迫与盟。在此形势下,楚成王并不急于与齐桓公正面争夺,而是继续东略,迂回打从,以削弱对方。

公元前 649年楚成王二十三年,楚成王以“黄人不归楚贡”左传僖公十一年。为由,攻打黄国今河南潢川西北。

第二年,又出兵灭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