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秦国历代君主9(3 / 5)

加入书签

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宋代朱熹诗集传:“赋也。秦俗强悍,乐于战斗。故其人平居而相谓曰:岂以子之无衣,而与子同袍乎?盖以王于兴师,则将修我戈矛,而与子同仇也。其欢爱之心足以相死如此。苏氏曰:秦本周地,故其民犹思周之盛时,而称先王焉。或曰:兴也。取与子同三字为义。后章放此。”

清末吴闿生诗义会通:“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

清末陈继揆读诗臆补:“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

秦夷公生卒年失载,秦哀公之太子,未及即位就死了。 史记称夷公“早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为惠公。”其子惠公直接继承哀公之位。

秦惠公出生年月不详公元前492年9月27日,嬴姓,秦夷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又称秦前惠公,在位9年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492年。

秦夷公是秦哀公的太子,未继位即已病故,故秦哀公让孙子秦夷公之子赢宁直接继位,是为秦惠公。鲁哀公三年十月癸卯 前492年9月27日,秦惠公立十年卒,子秦悼公立。秦惠公元年,孔子在鲁国担任要职行鲁相事;惠公五年,晋国赵氏与智氏联合灭中行、范氏。

秦悼公,嬴姓秦氏,名不详,秦惠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在位15年前491年前477年,史记秦本纪和十二诸侯年表误作为14年。秦悼公十五年公元前477年,秦悼公去世,葬于丘里景公墓西。秦悼公在位期间在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筑城。

史料记载,惠公立十年卒,子悼公立。悼公二年,齐臣田乞弑其君孺子,立其兄阳生,是为悼公。六年,吴败齐师。齐人弑悼公,立其子简公。九年,晋定公与吴王夫差盟,争长於黄池,卒先吴。吴强,陵中国。十二年,齐田常弑简公,立其弟平公,常相之。十三年,楚灭陈。悼公立十四年卒。死后其子厉共公继位。

秦厉共公出生年月不详公元前443年,嬴姓。秦悼公子。史记秦本纪作秦剌龚公,史记正义作秦利共公。战国初期秦国国君,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43年在位。

秦厉共公,嬴姓,名不详。公元前476年继其父秦悼公之位任秦国国君。

厉共公二年公元前475年,蜀国前来秦国进贡。

厉共公五年公元前472年,楚国前来秦国进贡。

厉共公六年公元前471年,义渠前来秦国进贡,绵诸前来求援。

厉共公七年公元前470年,天空出现彗星。同年,楚国王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