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科举改革(2 / 2)
是凤毛麟角,这些人多半不愿下放基层的,更关键的是,千百年来,科举取仕向来是择人才当官,可没听说中了科举反而被派到基层当刀笔吏的。
这落差太大,人家铁定要骂娘的。
若非有极大魄力,寻常皇帝可不敢干这种事。
偏生,朱元璋就是个极有魄力的天子,他当即冷冷的说道:“韩非子有云,宰相发于州郡,猛将起于卒伍,若是他们不知道底层百姓疾苦,又如何能施政救民?”
“这话也有道理,基层工作的确更能锻炼能力,先将这些高中的士子派去地方锤炼两年,然后再可根据他们的表现则优而升,这样也不至于他们到了高位,做出何不食肉糜之事。”朱辰听后也点了点头,算是同意朱元璋的话。
“你也觉得咱这想法不错吧!哈哈哈!”朱元璋很是得意。
随即朱辰继续道:“老祖宗,你既然想要改革科举,那就干脆一改到底!”
“哦!怎么说?”
“大明的政务可不只是研究那些儒家经典,更多是处理经济、军事等实践工作,而孔孟之道对这些工作帮助不大,反倒是算学、律法等所谓‘偏门’,对处理政事帮助更大,所以您可以仿效大唐,在明经一科外,再开设明算、明学、明法等多类学科,分科取士。
如此,也就不怕这些考上来士子都是写只会孔孟之道的书呆子了,那些会算数、懂律法的人才,实践能力比那只会之乎者也的儒家学子强得多。”朱辰建议道。
“哦,你这话倒是不错,之前户部就屡屡因算学出差错影响税务核察,若是有专门学习算学的士子,就不会出这么多的错误了。”朱元璋细一思虑,缓缓点头道。
“而且进行分科取士,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好处!”
“什么?”朱元璋好奇的问道。
“阻止结党营私!”
当初朱元璋暂停科举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考上科举的士子会不由自主的站在一起,毕竟大家同是士绅阶级,所读的经义,所追求的大道,又都是孔孟之道。
寒窗多年下来,这些人早已成了志同道合的盟友,和朝中那些儒家官仕们也深有契连,这些人入朝,顺理成章地抱成一团,形成朋党,这是朱元璋最不愿意看到的。
↑返回顶部↑